5
作者在“自我病理学和历史变化”部分列举了一些例子,这里只摘选涉及到的几个核心概念,并尝试把这些概念建立起关联。
自居:一个儿童有很多的机会,以或多或少的实验方式,对男性或女性的真人或虚构人物,对习惯、特质、职业或观念进行认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何止是儿童,即使是成年人也常有自居心理,更重要的是人在这种自居心理的主使下模行着,自我的内容跟这种自居关系密切。)
自我的综合功能:继续不断的归纳越来越少的意象,并将一切幼稚的自居作用的断片和松散目的构成人格化的完形。在这样做时,它不仅动用了现存的历史原型,而且也应用了可表现集体意象产物特性的凝缩作用和图像表示的机制。在荣格的“人格面具”中,一个微弱的自我似乎卖给了一个具有胁迫性的社会原型。一个伪造的自我同一性建立起来,对于危及门面的那些体验和功能,以压制代替了综合。(荣格的人格面具强调了社会文化的作用)
潜意识的邪恶性:在任何基于压制、排斥和剥削的制度中,被压迫者、被排斥者和被剥削者都在潜意识中接受了支配者们强使他们所代表的邪恶意象。(这一点很可怕,那些被坏人虐待的人往往也虐待别人)
“一个软弱的自我并不能从不断的支撑中获得根本力量。一个坚强的自我从坚强的社会获得它的同一性,……它的倾向是检验感觉到的东西是否真实,使用的东西是否受其支配,证明为必要的东西是否有所了解,维持其生命所必需的东西是否可以享受,以及病态的东西是否可以克服。与此同时,它还趋向于在集体自我中创造一种与别人互相强化的牢固关系,并将本身的目的传递给下一代。”(57)
这些文字在强调自我的作用。自居和综合作用的内容和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走向。
6
人的存在离不开三我的共同作用。本我获得器官系统,生物性的;超我,是社会化过程,在地理上、历史上、文化上各自限定的集体中组织起来;自我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原则,个人依赖着它,在自我体验和自己对别人的现实性两方面,保持着自己作为一个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一贯人格。”三我的形成分别是生理的、社会的和心理的。
精神分析治疗的目的在于“增加本我的灵活性(即增加本能驱力对于满足和必要拖延和顿挫机会的适应性),增加超我的宽容(即谴责特殊的行为而不谴责整个行动者),以增加自我的综合能力。”
“个人在他能够选择认同自己的自我同一性之时,在他学会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去做必须要做的事情时,他才感到自由。只有这样,他才能从自己的唯一生命周期与人类历史某一时刻片段的巧合中,为了自己一代和下一代获得自我的力量。”(61)
这是心理学家的自由观,细思之,跟哲学上对人的强调是一致的。个人之渺小,容易被流俗裹挟,从而失去自我,虽然自我不是固定的内容,但它会保持连贯与一致。
7
看标题会感到很奇怪,埃里克森竟然写起“ji权主义”,似乎转向政治话题,其实不然。作者有条不紊的展开了叙述。
“人所表现的一个特征就是生物学上的漫长的儿童期,而文明更促使心理学上的儿童期变得更为长久。因为人们必须有时间去学习如何学习;他的一切高度专门化和一切复杂的协调和反应能力,事实上都是伴随着他的延长了的依赖性而出现的。”与此同时,人也逐渐的“独立自主以及传授和发展传统”。在学习和独立的过程中,人们容易产生“模棱两可”的意识,是该依赖还是自主?
我们也许说这是伪命题,可以视情况而定啊?有什么好糊涂的?
埃里克森所揭示的是人的内在心理,不是具体的、表面的事务,很多时候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儿童在他所依赖的关系中,感到无能、被抛弃、羞愧和罪疚的先天倾向常被系统的运用到对他的训练,往往已达到剥削的程度,其结果是,就连有理性的人也毫无道理的充满了忧虑和猜忌,老是想着哪一个人大些或者好些、哪个能为哪个做些什么事一类的问题。”
这就是学者的深刻,能从细小处看到深刻的内在原理。这段话指出了ji权的潜在于每个人内在的心理需要中,弱小而需要被教育,而教育可能成为ji权的开端,一个人对别人的依赖是习得性的。这就弱化了独立自主,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深处的“模棱两可”。
不过,换个角度说,这种学习与独立的矛盾是人必须要获得的两项能力,不能因为学习而忽视独立,即独立的体验与裁决,以至于独立本身。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在“规定的信条、自觉的态度和实用主义的行动”几方面保持统一。
“Ji权主义往往在历史上接近现实,但必须等待它的历史时机。”埃里克森的这一点也看得很明白,ji权主义的提出是接近现实的,甚至是现实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但ji权主义之为ji权,就是因为其忽视了必要的条件的成熟,最核心的是人的主体性和尊严是否得到保障。
重新转到心理学,“人们倾向于总体改组的倾向和潜能是何等强烈而有系统,在抵制具有威胁性的可能产生黑白颠倒的完全再定向的内部防御上,又使用了多么大的精力。”这是说人本性中就有“要么全好,要么全坏”的心理根子,这也是ji权主义之根。具体的例子是孩童的“恋物”,把某个具体的物体当作自己依恋的全部;成人中从热恋的全部接受到离婚的完全反对等。
作者接着区别了“整体”和“全体”的内涵,“整体”强调的是“在全体范围内各种不同的功能和部分之间的一种健全的、有机的、前进的相互关系,它的疆界是开放的、流动的。”“全体”所强调的是“绝对的疆界:即使是一个任意的轮廓,属于内部的必不遗留在外,外部的也必不容于内。”
这种区分是为了让人们警惕,即使失去了整体,也可以展开重建,而不要绝对化的放弃。很多人就是比较偏执,要么全好要么全坏。心理学讲ji权主义,是提醒人们注意事物间的关联性、生机性和更新性。
“自我的任务乃是在生命不同的并发生冲突的各阶段之间——在当前的印象和有联系的记忆之间,在冲突的欲望和强迫的要求之间,在存在的最隐私和最公开的方面之间——以不断创造某种整体综合的方式促进经验的掌握和活动的指导。自我在完成其工作时,发展了综合的方式以及筛选的方法和防御机制。”(68)
这似乎都是在强调重建的价值,也就是在“整体性”概念下的行动,那“全体性”是否就无意义了呢?也不是,全体概念下的行动指向安全。重建与安全是相互促进的。
8
“只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才能通过母亲授予婴儿一种内心的确信,认为早年一切散乱的躯体经验和一切混乱的社会线索都能够调节成为一种连续感和一致感,从而逐渐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统一起来。信仰和希望的个人发生来源即在于此,我称之为基本信任感;它是最早的基本的整体,因为他们似乎意味着,内部和外部都可以体验为一种相互联系的善行。所以,基本不信任乃是整合经验多少未能成功的使其平衡的一切散乱体验的总和。”(69)
能信仰的人是幸福的。能相信未来的人,内心是和谐完整的。
“儿童期的每一种基本冲突都以某种形式继续存活在成人心中。最早期的那些冲突保留在最深层。每一个疲倦的人,当其预期的世界从根本上动摇时,他可以暂时退回到部分不信任。然而关于从幼儿期过去自然增长起来的这类焦虑,社会公共机构似乎为个人提供着连续不断的再保证。”
如何解决这些成人的焦虑呢?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把自己交给神。可惜宗教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人们的内心还是充满不安。“人在与他的主要来源和生产技术发生联系中以便使自己在一个合理的熟悉宇宙中具有人性时便需要这种德行。如果得不到答案,这种需要就会不断成长为一种深刻而广泛的基本不信任,这种基本不信任在经受不住历史和经济前景中一切变化过于突然的领域中,便自愿接受一种关于整体的ji权主义和du裁主义的妄想,为一个党派准备好现成的领袖,为一切自然和历史提供一种简单而合理的现成的意识形态,为一个注定要被正义的中央ji权机构摧毁的生产提供一个现成的明确的敌人——以及聚集于内部的无力的愤怒坚持不懈的转向外部的敌人。”(71)
9
“只有一种坚实的内在同一性才标志着青年过程的结束,而且也才是进一步成熟的一个真正条件。为了使儿童期最初不平等的内部残余得到平衡从而削弱超我的优势,一个积极的同一感容许个人摒弃不合理的自暴自弃(信任自己),放弃反对自己的全部偏见(接纳自己)……这种同一性有赖于年轻人从那些与他有密切关系的社会集体的集体同一感的支持,这些社会集体是:他的阶级,他的民族,他的文化。”(75)
“在我们的文明现状中,还不可能预见是否会有一个更为普遍的同一性,其中可望包括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出现的一切多样性和不协调,相对性和致命的危险。”
这一章在概括的描述同一性的建构过程,主要靠自我的自居和综合化过程,期间可能会有形成人格面具,会产生ji权主义,这些也许都是成长中的必须,只有经历这些才能逐渐的形成稳定坚实的同一性,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同一性不是结果,而是可以稳定的发展的基础,而不死轻易的被分裂和打散,从而出现神经症。前两章为下一章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笔记之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