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环保人士经常说,商人为了追逐利益,不顾人类的未来,滥用自然资源、污染环境,所以该保护资源,限制商业开发。不过,最近经济学家薛兆丰在新书《经济学通识》中说,不让市场开发保护不了资源和环境,反而是开放给市场,才能杜绝资源滥用和环境污染。他有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一切都有成本。
什么是成本呢?其实就是我们做一个选择,愿意付出的最大代价。任何事儿都有成本,哪怕它看起来免费,比如,你在自家的房子开个小卖部,虽然不用租金,但其实也是有成本的,成本就是你用房子干别的事儿带来的最大收益。
从成本的角度看,什么是“滥用”“浪费”呢?就是指开发资源的收益小于成本。你开发了100块钱的资源,造了个80块钱的产品出来,对全社会来说就是浪费资源,应该制止。但只要收益大于成本,你开发利用资源,就给全社会带来了好处,它就是个正确的选择,就不是浪费和滥用。
比如说,喝水不是浪费水,因为喝水让人获得了健康,健康对人类更重要,所以喝水不是滥用资源。穿皮鞋也不是滥用牛,因为脚舒服更重要。坐飞机参加朋友的婚礼,也不是浪费石油,因为友情更重要。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的喊节约用水、爱护动物、不能使用石油,完全不考虑它背后的收益大小,那就是无理取闹了。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不对啊,水资源、动物和石油,都是不可再生的,用多了就没了,你不能光算经济账啊。薛兆丰说,如果只是因为动物和资源很珍贵,人就不能用,那人早灭绝了好多次了。讨论资源问题有个前提,那就是人比资源重要,现代文明不就建立在资源基础上吗?不承认人是中心,空谈保护资源就陷入虚妄了。如果非要保护濒临灭绝的鱼群,那就要关停水电站,那就只能烧煤来发电,这会产生更多的雾霾。以此类推,最后什么资源都保护的结果是,人类只能伤害自己。
另外呢,很多看起来自然的、有机的东西,其实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好。比如说,1900年的纽约大街上,到处都是马粪,当时出行都靠马车嘛。马粪干了之后,被马车轮子碾压,变成了粉末,风一吹就飘在空气中,人出门都要戴防尘面罩,不然会吸一鼻子马粪,这可比现在的雾霾恶劣多了。后来,汽车发明后,马车没了,空气质量大幅提高。人们之所以今天挑剔空气质量,只是因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变高了。其实,有机的、自然的东西,并没你想象的那么美。
第二个观点,价格是最好的环保指标。
举个例子,很多环保人士说,不要用木杆铅笔,那要砍多少树,用旧报纸做的铅笔最环保。可实际上,木杆铅笔2毛2一根,废旧报纸做的环保铅笔3毛5一根,为什么废报纸做的铅笔更贵呢?因为它的成本更高,旧报纸做铅笔,虽然不直接消耗木头,但它要消耗更多的水、更多的电以及人工,综合算下来资源消耗更多,你说哪个更环保?
再比如,循环再造的玻璃瓶比普通玻璃瓶更贵,也是因为循环再造必须增加清洗、收集、分类、压碎和再造的费用,普通玻璃瓶用沙子做,成本低得很,其实又便宜又环保。所以价格才是最好的环保标准,而不是生产材料和工艺。
再比如,有的高档餐厅提供餐布,一般的餐厅只能提供餐巾纸,很多人觉得,用布更环保,因为布洗洗还能用啊,是循环利用,而餐巾纸要砍好多树才能造出来,用多了肯定不利于保护森林。这也经不起推敲,为什么呢?因为少用纸就得多用布,多用布就意味着多用水、电和洗洁精。为什么只有高档餐厅才提供餐布?就是因为餐布成本高,而普通餐厅为了省成本,用了更少的资源,反而更节约,低价就意味着环保,不能光看什么循环利用之类的“洋词”。
现实中,也有很多政府觉得,水资源是民生刚需,应该保证低价,所以人为的压低水资源的价格,结果水便宜了,大家更不在乎了,浪费的水反而更多了。这其实是政府人为的价格管制,扭曲了价格指导环保的效果。
第三个观点,资源和价值要靠产权和市场来平衡。
市场不参与,就没有产权,资源就越容易被滥用。比如,没有主人的河流,鱼很容易就灭绝了,因为大家拼命捕,结果鱼都被捕光了。但如果允许市场买卖河流,就增加了人们保护鱼的积极性,因为鱼塘的主人为了未来也有鱼捕,一定不会滥捕小鱼,这就保护了鱼。
再比如,为什么废气排放屡禁不止?因为空气没有主人,工厂可以随便排放废气。如果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空气也是商品,有明确的归属和产权,工厂再想排废气,就得花大价钱把空气买下来,这样就提高了排污的成本,工厂考虑成本,就会减少排污量,而把空气转让出去的人,也能拿到公平的补偿,是个比较理想的结局。
现在,美国一些地区已经实行了购买“污染权”的措施,企业必须付费,才能释放硫化物。一些含硫量高的煤矿大受打击,产量减少,环境也得到了保护。所以,并不是开发稀有资源就是滥用,充分的市场参与,反而会减少资源的滥用和污染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