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29767496/58642da0caa77946.jpg)
“冰棒棍儿,冰棒棍儿,一毛钱一对儿。”这富有韵律感的吆喝声,足以迅速摄住我们的小小心灵。小时候,就那么点儿追求,几乎每天都在挖空心思寻找点儿吃食。要说最懂得我们心思的,还就是这些转乡人,小时候觉得最可亲的还就数他们了。卖冰棍儿的人一般会在夏日的正午准时出现,一来,那是每天天气最热的时间;二来,所有干农活的人都已经收工回家了。所以,这时候兜售冰棍儿是绝佳时间。
那时的冰棍儿比不了现在的雪糕和冰淇淋,冰棍儿是由水、色素、香精、糖精四种成份组成。做起来也应该十分简单,四种东西放在一起勾兑,倒进模具里,插根竹棍一冷冻就成了。现在想起来觉得特别简单,可那时却觉得冰棍儿就是夏日的无上佳品,甚至惊叹在那样炎热的夏日竟有这般寒凉的物品,让人觉得美妙极了。
那时的冰棍儿不是用塑料袋包装的,它是用油纸包裹的,类似于中秋节包月饼的那种纸,很光滑,也不容易被水浸透。这些油纸纯白的底子上印了些红的、绿的花纹,只是那时太过于关注冰棍儿本身了,剥开的冰棍儿纸随手就扔了,也不记得有些什么花纹了。可是后来,不知是否冰棍儿生产厂家偷工减料,冰棍儿竟“赤身裸体”了,冰棍儿纸消失了。每次买冰棍时都得端上一只瓷碗把冰棍儿放进碗里,免得一路走回去化没了。冰棍儿没了这层纸,经常粘在一起,有时两三个粘一起,一起放进碗里,让人无从下手,确实影响了吃的体验。我觉得好些东西经常莫名其妙地消失,它们曾经存在得那么合理,怎么就消失了呢?
卖冰棍儿的人一般骑辆自行车,戴顶草帽,自行车后面放一个方方正正的泡沫箱。因是大中午,太阳正毒辣,头顶上的那顶草帽根本不顶用,再加上在这大热天蹬自行车,卖冰棍儿的人来时多半都是面红耳赤,汗流浃背。在这烈日下,最热最累,最需要一根冰棍儿的还要数他们。但是,我很少见到哪个卖冰棍儿的人在树荫下坐着悠闲地啃着冰棍儿。只有在冰棍儿差不多卖完,还剩下几根无人要的残次品时,他们才会勉强吃上一根润润喉咙。而有些人却连这残次品也舍不得吃,干脆贱卖给别人。这可真应了老人们说的那句“卖鞋的没鞋穿,做衣服的没衣服穿。”卖冰棍儿的还真没冰棍儿吃。
“冰棒棍儿,冰棒棍儿,一毛钱一对儿。”卖冰棍的人正吆喝的时候,妈妈在准备午饭,爸爸洗了脸、擦了背,吩咐我们给他摇蒲扇。可一听到卖冰棍儿的吆喝声,我们手中的蒲扇不由自主地就慢下来,脖子伸得老长,不住地往外张望。谁说最懂我们孩子心思的只有转乡人,还有我们的爸爸、妈妈。爸爸起身去了里屋,出来的时候手里拿着几角钱。我们见状扔下蒲扇,从爸爸手中接过钱,跑去厨房碗橱里拿个瓷碗,像风一样飞奔出去。每一家都几乎是派孩子去买冰棍儿,鲜有大人亲自出马的。孩子们是最乐意做这些事的,一天若是有一百件,也乐此不疲。这就是孩子气,和大人相比虽少了些沉稳,不过,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若是孩子过早成稳,那也不是孩子了,我们称之为“小大人”。那两三岁的孩子也跑出来凑热闹,哥哥姐姐买了冰棍儿给他一根。他一手拿冰棍儿,一边跟在哥哥姐姐身后跑。“啪”冰棍儿落地上了,小孩子就蹲在地上使劲儿哭。农村是土路,掉地上的冰棍儿是捡不起来的,眼见着冰棍儿化成一滩水,水钻进土地里去,太阳一烤什么都没了,可丢了冰棍儿的孩子脸上还挂着泪呢!买回家的冰棍儿,孩子们一人一根,给父母剩下的那一根,妈妈推说忙着做饭,让爸爸吃。爸爸说妈妈做饭太热,让妈妈吃,推来推去,谁也没吃。最后瓷碗里化出一汪水,一根竹棍儿孤零零地躺在里面。
后来长大了些,也懂得了人情冷暖。知道这些转乡卖冰棍儿的,要么是为孩子筹秋季开学学费的父亲,要么是暑期打工挣学费的学生。我记得三姑妈家的表哥就曾经在暑假卖过冰棍儿,只是他从没到过我们村。所以,那时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卖冰棍儿的人没冰棍儿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