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曾说过:
“再玩一球、再赌一局、再睡一分钟,听起来都是小事,那里面“自我妥协”的细菌,却可能侵蚀你的骨髓,使你一辈子都站不直。”
一项工作明明当天就可以完成,非要等到最后,点灯熬油,忙得焦头烂额。
每天上学,作业非要等到临睡前;周末休息,作业一定要等到周日晚间;放假了,作业就要等到开学前。
一项任务,给予的期限越长,完成的效率就会越低。
直到最后期限到来时,才会紧赶慢赶地去完成,也只有这时效率才会变得格外的高。
出现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大脑的误判。
大脑把刚刚接到任务时的自己,和面临最后期限的自己,判断成了两个人。
大脑把刚刚接到任务的自己,看成了别人,直到最后期限到来时,那个别人才又变成了自己。
刚接到任务时,因为大脑误判那是别人的任务。为别人工作,自己又得不到什么好处,自然就会消极怠工、能拖则拖了。
这就是我们在刚接到任务时,总是拖延的原因。
想要克制拖延,要解决的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把“未来的自己”当成现在的自己。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未来的自己”的感知和认同。
01
缩短期限,感知未来
做到这两点,我们就能拥抱未来的自己,拒绝拖延,马上进入工作学习状态。
缩短期限就是要压缩时间。
同样是完成作业,上学时,当天的作业就要规定在晚八点前完成,周末的作业,规定周六上午完成。
假期的作业不能集中完成,就要把这些作业分成若干部分,规定每天完成的数量和完成的时间。
把长期计划改成短期计划,大脑更乐于接受,大脑会认可这是“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有了行动的意愿。
如果把一项任务指定在一个月完成,而没有细分,大脑就会误判那是别人的任务,就会听之任之,直到等到月末,急于上交才会着急。
所以,要想让大脑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我们需要把比较复杂的任务拆分为许多小任务,这样我们就有了立刻要实施的部分,这样就很容易起头,起了头,就有了行动力,也就摆脱了拖延。
所谓加强对“未来的自己”的感知,也就是给未来的自己画像,真的可以动笔画一画,3年、5年后自己理想的样子是怎样的,有怎样的笑容,怎样的举手投足,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成绩。现在的愿望,哪些已经实现了。
把自己的愿望写下来,愿望清单要具体、清晰,时常看看自己的愿望清单,就会有行动的动力,就会激活自己的理智脑,用理智战胜拖延。
02
拒绝命令,自主行动
大脑有这样一个特征:一旦被人命令,就变得无法自主行动。
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话风常常是这样的:“你快吃!”“你快收拾!”“你快去洗澡!”“你快睡觉!”“别磨磨蹭蹭的,快去学习!”
孩子一接收到“你快……”这样的命令,一下子就会失去干劲。
这也是大脑在作怪。人的大脑一旦感受到“被人命令”时,大脑就会被抑制,以前额叶为中心的“积极性的回路”就变得难以运转。
不光是孩子,每个人都会这样。无论工作还是学习,出于自觉自愿就会有积极性。
换言之,父母越经常发出“你快……”的命令,孩子再去做这件事,没有了一点自觉自愿的成分,积极性就会收到严厉地打击。
父母经常督促,孩子看起来言听计从。但是,孩子一旦习惯了大脑的被动模式,就再也不会主动地采取行动了。
无论什么问题都要去问父母,无法独立思考,这样就无法培养立刻开始的“地头力”。
“你快……”许多家长对待拖延孩子都会说出这句话,我们知道了这句话的杀伤力,就要换一种方式,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无论学习还是参加各项活动,都把它当作自己的课题,独立思考、主动行动。
03
拒绝拖延,抓住黄金两分钟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两个人,一个充满了行动力,引导着我们“立即开始”;一个充满了安慰力,“不急,等会再说”。
拒绝拖延,就是要唤醒行动力,延迟满足。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两分钟定律:
要做什么最好在2分钟内去做,否则你就会不停拖延,甚至放弃。
先做什么,不要纠结,立即行动,迟疑两分钟,兴许会浪费两个小时。
不要期待把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再开始,许多孩子学习前,先去卫生间,再去喝水,再去找本子,没有半个小时都坐不下来。
家长以为准备工作都做好,能一气呵成,节省一点时间。其实,之前的准备工作就是在分散注意了,在拖延了,也许这半个小时,作业都已经完成了。
掌握两分钟定律,凡事两分钟步入正轨,是克服拖延的黄金准则。
两分钟进入状态,也就告别了迷茫和焦虑的,在行动中获得了快乐。
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说过:
" 人性中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我们所有人都拖延着,不去生活,都梦想着天边有座玫瑰园,而不能欣赏今天盛开在窗边的玫瑰花。"
此刻,开始手头的工作,两分钟内进入状态,你就走进了自己的精神花园,在心流中获得极大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