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模型都是错的,因为它们跟真理一样,都是“被制造出来的”。
其实,真正错的不是模型,就好像我们的脚和鞋子一样,不合脚不是鞋子的错,是脚的错。
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决策,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边界在哪里。
就好像我们的物流通常按照三种方式来对货物收费:重量大的计重收费,重量轻的按体积收费,不重不轻的计件收费。这里面的关键就是,用对计重方式,如果把体积大的轻货用计重收费,那物流就要破产了。
模型也在于使用的人,比如我们企业里面最常用的“能力—态度”模型,用得好的人就觉得这个模型很神奇,真好用,用不好的人恰恰就适得其反,越用越糟糕,关键就在于,我们对“能力”和“态度”是如何去界定的,用什么标准去衡量。
比如说能力,其实就很多种,技术能力,人际能力,概念能力,一般技术能力比较明显,后两种能力很多时候都不明显,尤其是概念能力,最不明显,领导如何才能去发现一个人的概念能力呢?还有就是态度,这个态度是指对人的态度呢还是对事的态度呢?有的领导自身的情商不高,不会和员工相处,他就觉得所有的人都态度很差,都不能用,这是正确的判断方式吗?
这让我想起老师讲的一个哈佛大学校长的故事,哈佛大学有一个教授,脾气特别差,但是他偏偏又是某一个方面的专才,很多老师向校长投诉这个教授,校长则说,他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家忍受他的坏脾气。在这个故事里校长就没有照搬大部分人的态度去做决策。
刘澜老师认为凯里追随者模型“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是比“能力和态度”模型更好的判断标准,但是很多领导却不喜欢,因为独立往往意味着跟领导唱反调,如果领导容不下这样的员工,那么他们又会不自觉地用到第一个“能力-态度”模型,把“独立思考”又“积极参与”的明星员工按照“有才无德”的危险品给弃用掉了。
在一个企业里面,作为一个领导者对用人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很多因素,不能单纯地凭自己地喜好去招揽或者淘汰一个员工。而作为企业的一员,也不能指望着什么事情都要领导出马,自己也要积极参与,无论是关于用人还是做事,在机会适合的情况下要主动和领导多沟通多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