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时,朦朦胧胧,欣然向往。用农村口语描述农村生活,人人自得其乐,衣食不愁,没有官府参与(小说中没有出现),没有差役之苦,甚至没有清规戒律,自然环境又美,这样的地方还能到哪找去呢?
要实现这样的世界,经济是基础,所以人物的经济来源都要交代清楚。庵里有庙产,还做法事,悠闲得很,仁山的3本账本写得非常清楚。农户,明子一家,人多但有足够的田产,不够的话还可以出家;英子一家,田产多,屋宇宽,勤劳能干,经济来源多,身体健康,幸福极了。
沿着明子出家、受戒的一路行走,写了庵赵庄、县城、荸荠庵、岛上农户、大善因寺,是多地理位置的描写。
描写了各式各样的人物。普通农户明子一家的人员一笔带过。重点在庙里的和尚。荸荠庵的少年的明子、青年的仁渡、中年的仁海、中老年的方丈仁山、老年的普照,这是小庙、低层的人物,还有高层人物,大庙的方丈,他们的生活习惯,各有特点。英子的一家。收鸭毛的,偷鸡的。这是多人物描写。
描写的事物太多,所以小说里的描写占了近百分八十吧。往往一个段落第一句是叙述,接着就都是描写,给人的感觉是一步一停,左顾右盼。后面写明子受戒的过程也是,推进的很慢,有心无心的长长的对话,善因寺的描写,和尚吃粥的描写,“散戒”的描写,像划船似的。
小说的故事性不明显,但还是有的,按时间线,用英子与明子的关系递进来列举一下:
1、初相识,交代两人地理位置的邻近(“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接着是2/5篇幅的环境描写、交代)
2、给英子的姐姐做嫁妆,英子对明子的认可:让明子认她妈当干娘(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快叫!快叫!”)。
3、日常劳作、互相帮忙(日久生情)。
4、英子以明子自豪,明子是她的(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一十三省数第一!”)。
5、对流星许愿。
6、明子受戒,被选为沙弥尾,前途光明,有离开英子的可能(无论是云游还是找小老婆),危机感促使英子采取行动(2/5篇幅)。
“受戒”是小说的主体事件,用了2/5的篇幅。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明子前途的突变,英子对明子受戒这件事的看法,是有点曲折的。其中对 善因寺的大幅描写,暗示着明子未来的命运,这是英子行动的原因。
总结一下,环境描写占近3/5,主体事件的叙写占2/5。可见小说的主题并不仅仅是英子与明子的爱情,而是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百度一下,说是表达了人情人性之美,好吧,的确很美。
摘几句很滑稽的句子:
“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
“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
“常来的是一个收鸭毛的,一个打兔子兼偷鸡的,都是正经人。”
“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
和尚杀猪太有趣,太狠了,连魂都没,想投胎都不行,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