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1483—1541)明朝哲学家,初名银,王阳明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取“道止于至善”(《易·艮卦》)之意。他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灶户(从事盐业生产)的家庭,7岁就读乡塾,11岁因贫辍学,随父兄烧盐。19岁起,多次到山东经商,曾一度习医。后转而治学,成为泰州学派的创立者。
他的学生大多为下层群众,计有农夫、樵夫、陶匠、灶丁等487人。王艮不信“生而知之”,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他自学成才的切身体会。由于他非经院出身,一生文词著述很少,着重口传心授,使“愚夫愚妇”明白易懂,这成了泰州学派的特色之一。王艮的著作,后人辑为《王心斋先生遗集》。
王艮与王阳明初次见面的时候,王阳明早已因平定朱宸濠(宁王)叛乱,名扬天下,功成名就。而王艮在一般人眼里是十足的小人物。但王艮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因此他去见王阳明与其说是去求教,不如说是去挑战。
王艮在见到王阳明后,表现得很不羁,他直接坐到了本该王阳明坐的主座上,说话也是狂傲不驯,大讲尧舜,圣贤。但是,在谈到良知的时候,只几句话,就被王阳明折服了,马上一改刚才的不恭,老实的承认不足,起身坐到自己该坐的位置去了。对此史料上的记载是这样说的:“讲及良知,曰:简易直截,予所不及。下拜,隅坐。”
但是第二天,王艮就反悔了,他说,昨天是我被你的气势和话语欺骗了,我们今天再争辩一次,如果这次我还是不及你,我才真正服了你!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 明日,复入见,曰:绎思所闻,轻易拜矣。请与再论。”于是,王艮和王阳明这次辩论了很长时间。王艮对王阳明彻底折服,五体投地。由此,王艮正式拜阳明为师,执弟子礼。对此,王阳明感慨道: “吾擒宸濠(宁王),一无所动,今却为斯(王艮)人动。此真学圣人者。” 王艮师从王阳明后大有长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艮之独立精神是何其的强烈,他并不因为阳明先生是大学者而自卑,盲目的崇拜,而是与其进行辩论,直到确实认为不如人时才甘心拜师。而王阳明也不因为自己名声大而轻视王艮,而是诚心与之讨论。
查资料发现百科给王艮的定义为“明朝哲学家”。我以前对哲学敬而远之,哲学类的书籍从来读不进去。如今简单了解了王艮的生平,得知他少家贫辍学,坚持自学,经商致富后于38岁“高龄”拜于王阳明门下,终创立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泰州学派,门生近500人。
出于某种原因,前段时间重读王阳明。王阳明的天分和家世非常人,但他的徒弟王艮的经历可以给普通人很大启发,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王艮从19岁到38岁,近20年时间是在自学。从他拜师的记载,可以看出王艮独立精神极强,他不因为王阳明是大学者而自卑,而是与之辩论,知道心悦诚服才甘心拜师。
最近觉得自己一不小心就把时光蹉跎了。不过了解了王艮的经历后,我一下就释然了。虽然从年幼无知时被洗脑的愤青变成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用了我这么多年的时间,但总算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比王艮拜师王阳明的38岁还是要早很多呢!
最近有跟几位朋友讨论,是否要坚持文字输出。一位朋友说,她之所以停止了文字输出,是认为输出是一种说教,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有时自己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或者适合自己的情况,并不一定适合他人的情况,因此有误导之嫌。所以独立思考非常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