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叔本华的一本著作,当时只是感觉他这人并不像大家讲的那样悲观,不止是不悲观,甚至是温情的。这次看第二本,竟然又发现叔本华更多的魅力:思想深邃、文字精炼、语言幽默,简直太让人意外。
叔本华的性格在父母的影响下十分敏感,如果没有父母留下来的遗产,他也许真的会像别人说的那样很悲观。在我看来,他是幸运的,一个人可以不为衣食所忧的时候,真的可以有大把的精力和时间去建造自己的理想。
如他所说:一个人不用为生计忧虑,不用为贫穷忧愁,就可以从人类宿命般的奴隶生活中求得解放,去过无忧无虑的真正独立的生活。
生活中常常有人把自己不如意的生活归咎于没有强大的后台、没有足够的金钱支撑,有人说这是自己没能力的“酸话”,实际上这也是非常实际的。
就拿写作来说,有人找到厉害的人指点迷津,就像练武功遇到秘籍一样,提升飞速。有的没人教,自己可以花钱报各种培训班,报得多了,总能遇见一两个不错的老师。当然勤奋是基础,不过光勤奋没方法确实事倍功半啊!
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光,能去到人类现在到达不了的地方。我们通常看来,哲学家一定是异常睿智、不断探索、甚至拥有超脱尘世的气质,但如果你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就会发现:大哲学家也有自己的烦恼。
叔本华也不例外,面对烦恼,他们去探索去思考,他们也需要为自己找到坚持某件事的理由和方法。
也许普通人与哲学家最大的区别也许在于:普通人遇到问题会像躲瘟神一样尽量躲开,而哲学家遇到疑问则会像医生一样去解剖它、研究它、深究它。
这样形容也许太过“理性”,因为叔本华本人是极富情感的人。他认为:哲学家应该把整个人,包括他的感情和理智都投进去。我这里延伸扩展一下:好的写作,就应该把整个人,包括感情和理智都投进去。
人类的文明就是从先民学会用线条记录生活开始。我们看所有的哲学思想都是要用文字来体现的,就算是佛教“教外别传”的禅宗,也都有各种公岸以文字流传于世。
各宗教的经书、先民流传下来的诗歌等,那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哪个不是像叔本华说的一样,极富情感和理智呢!
所以我们看叔本华的文字,能非常明白地感受他的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有时候细腻,有时候偏激,但一定是真实而生动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喜欢他的哲学语言,因为真实、现实,不抽像、不神秘。
比起华而不实的包装,人们更容易被真情实感所打动。就像我们看电视,演技越好的演员,呈现的角色更能代入观众的感受。我们说的“老戏骨”跟优秀的作家一样,都是非常棒的艺术家,能把人们未有亲身经历和思考的事情,去通过文字或者影像震撼大家。
来看叔本华怎么形容人保持固有的偏见,不愿接受新观点的:无论是良药还是真理,都只在事后发挥效力。就是说人们总是要在事情发生以后,才知道自己原来的认知是错误的。这里其实有点讽刺那些马后炮的意思。
他还这样形容智慧:如果用比较大胆的比喻来表达,我们可以把生命看作一种燃烧过程,智慧是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光。他被众人所赞扬的语言魅力就体现在这里,用大家尽量能理解的方式来解释一些生涩的道理。
看,他的语言的确幽默而精练,不像别的哲学家理论那么生涩,总是用生活中的一些平常经验来解释一些高深的哲学问题,非常厉害。既真实又生动,灵魂还还散发着趣味,所以读他的文字非常亲切易懂。
哲学家那么多,出的作品也那么多,人们为何偏要喜欢他的文字呢?
我们能不能借鉴呢?
我在坚持日更的一百多天里,有过很多次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又不愿意为日更而记流水账。问题不在于我经历不够,而在于感知经历的时候太少了。没有像叔本华一样见微知著,从一些小事情里去发觉奥妙。
如果说幽默感是天生的,后天不好培养,表达真我的能力却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所有的技巧都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发挥,才能出彩。
很多人也许跟我一样,写作灵感的溪流本来就很细,都不够滋润自己的文字,它还常常断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大多时间的写作并不是“真心”的,是没有发掘真我思想的,是没有感情地堆砌。
然而要有感情首先要去关注它、思索它,非得有安住不着急的心才行。由此看出,生活太着急的是不行的。
我们大部分人也许没有叔本华那样不为衣食所忧的幸运。但如果拥有一颗“禅心”,吃饭时认真吃饭,去体会滋味;走路时好好走路,让每一步都塌在实地上;睡觉时好好睡觉,让心安宁。然后把吃饭的感受、走路的感受、睡觉的感受,细腻周全地表达出来,想必是丰富而动人的了。
若是想探索个什么道理出来,就像哲学家一样去解剖和思索这些感受,投入感情,理性分析,这是都是写作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想,流水账不是不可以,这流水账如果是思想的不断延伸,那也会形成一条伸向智慧的触须。
对于写作,大多人的烦恼是相似的。然而我们和叔本华的烦恼没有本质的区别,为自己想要坚持的事情不断寻找理由和方法,有“后台”的找后台,有钱的利用钱,两者都没有的还可以培养“禅心”,并且去实践应用,就能见到智慧之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