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都城建在汴梁(今开封),而开封地处黄河下游,这里是大平原地区,黄河淤积很快,黄河极易决口为害,这不仅是一个一般的水患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因为与宋王朝的统治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北宋政府很重视对黄河的治理,治黄水利工程在技术方面也获得大的发展。因此北宋是治黄工程史上的重要时期。
庆历八年(1048年)和嘉祐七年(1062年)的短短十几年间,黄河两次决口。前一次决口的地方是在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由此改道北流,经内黄、大名、静海,至天津入海,称“北流”。后一次决口是在大名的第五埽(今河南南乐县西),向东分流,经冠县至乐陵入海,称“东流”。在庆历年间的黄河堵口工程中,出现了一位水利专家,他就是普通河工出身的高超。
黄河决口,需从决口河堤的两头填堵,填至中间,还剩一个小缺口时水流很急,非常难堵,这就是“合龙门”的工程。高超发明“三埽合龙门”法,十分成功。高超合龙门的事迹,在沈括《梦溪笔谈》中有介绍。庆历八年,黄河在商胡决口,堵了多次均因水流太急未有成功。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自前去督工。郭申锡来到决口处,看到堵剩的缺口——龙门,还有60步长,这么长的缺口,用一件埽进行封堵,显然很困难。为什么呢?高超对郭申锡说,如果做一个长达60步的“埽”,很难沉在水底,人力也不能压下去,所以水流不断,扯向两端的绳缆,也都冲断了。建议把60步分为三节,每节长20步,做三个埽,用绳连起来,先下第一节,待沉入水底,再压第二节、第三节,最后全沉入水底,龙门就能合上了。但是高超的建议受到原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反对,认为不可行,所以郭申锡没有采纳高超的建议。然而郭申锡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致使决口愈冲愈大,最后郭申锡受到了处分。郭走后,高超的建议被采纳,按他的意见施工,终于把商胡的决口堵上,合了龙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