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很久不看电视剧了,大概高中毕业至今六七年的时间里,没有看过完整的电视剧,《甄嬛传》最火的时候看过几集,但是终究不能忍受几十集的长度,完全没有想过看完。《琅琊榜》大概是这些年唯一追过的国剧,剧中的梅长苏身负家仇国恨,忍辱负重,虽仅着一袭白衣、看似温润如玉,却是国人津津乐道的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搅动波诡云谲政堂的读书人形象,其文弱的外表与坚定的内心形成极大的反差,故54集尘埃落定,恍若隔世,直叹“琅琊常有榜首,而江左再无梅郎。”
豆瓣上很多人给一星,因为剧情杰克苏到不行,整体来看,确实几乎所有的两军对峙都是以梅长苏险胜为结局,而且对手总是过分的鱼唇,不管是太子、誉王、谢玉、夏江、皇帝,全部被苏哥哥打败,所以基本上就是一个一边倒的故事,而且剧中的正面人物简直是理想中的理想,完全不弄权的帝王靖王,内心有原则的谋士梅长苏,可能在真正的历史中难觅一二。但是正是因为这样完全理想化的剧设,才会发现每一集都是三观超正,超有正能量,而且很多地方会被感动到落泪,更能看到中国这个老国家一直信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开始的时候,知道梅长苏就是被诬陷的林殊,我常常想他既然有江左盟那么大的江湖势力,里面有那么多的绝世高手,而且他也清楚谁是杀人凶手,那他为何不直接派人把那狗皇帝、夏江和谢玉杀掉,然后自己快快活活的过日子,或寄情山水,或逍遥江湖,岂不快哉。但是后面在他阻止言侯那一幕,作者借他的口做了解释,杀掉这些人并不能让曾经被诬陷的罪名洗刷,逆叛欺君是为不忠不义,是千秋万代要担负的罪名,而且更会让明明还在勉力运转的国家摇摇欲坠,变成混乱之局。而我们自古的儒家教导从来都是先讲君臣,先讲天下,个人不过是可以为天下牺牲的卑微存在罢了,所以在一个真正正直的读书人心里并不会做这样违背根本价值观的事情,所以林殊宁愿走上一条可能完全没有胜算的艰险之路,也不耻去做那样的行径,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正是如此啊。
再说里面的礼仪,我们一直说自己是万国来朝、礼仪之邦,但是我自身对此的感觉并不深刻,礼仪不仅是繁文缛节,更是在这种仪式感背后的感情交流。我妈妈讲在她们小的时候,过年还是要给家里的老人磕头的,现在连这样的习俗也不常见了,见友作揖更不可能。时代在进步,大家都像是背后有人追赶似的,匆匆忙忙于成功的路上,君子之风不复,那些在大家看来走上人生巅峰的大多是精英之子。君子尚德,精英呢?精英并不是没有道德,而是他们身上更加明显的特质是高效、精明,道德无非是锦上添花的彩头而已。所以看到剧中一作揖、一拱手的气度风姿,瞬间觉得中国文化很美,而且也很感谢剧组把礼仪、服饰都做得很细致,再加上美美的构图,一帧一帧就像是遗失的历史。
再讲一些细致的剧情,有时候一些话就像是利刃般,能一下刺到胸中,击中那些人性里的脆弱。第一个场景是梅长苏设计景睿生日宴上伏击谢玉后,心里很是觉得对不起景睿,不免面有戚戚。飞流过来问苏,苏说:“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飞流说:“为什么呢?”苏说:“因为人的心会慢慢变硬的。”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句话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是吧,就算不是梅长苏这样,因为阴谋诡计失掉曾经柔软的心,也会因为人世种种而变得坚硬,会经历更多的分别、生死,会有更多的困难,会习惯独立,会习惯孤独,会有一颗历经百战仍旧勃勃而动的心。第二个场景是豫津去送别景睿的时候,梅长苏说:“世间有多少好朋友,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原本可以一辈子莫逆相交,可谁会料到旦夕惊变,从此以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天涯路远。”也许不是旦夕惊变,可能是慢慢的,有些人真的会渐行渐远,直至再无联系,可是谁知道曾经我们那么好,无话不谈。恋旧的人总是往回找寻,但是生活推着你往前走,那些青葱年少的天真岁月,那些意气风发的烂漫笑声只能在记忆里面了,从此,天涯路远,也许终其一生,再无交集。第三个场景是最后梁帝召见苏的时候,对他哭着说;“朕抱过你,带你骑过马,陪你放过风筝,你记得吗?”,人物塑造最成功的手段之一在于让人性全面的展示,完全的善和完全的恶总是少见,而一个丰满的人物就在于他既有善,亦有恶,善恶的交战总能让人感同身受。那一刻倒下的皇帝,既让人可怜,却又让人厌恶,历史上多少“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谁又能抵得住那邪恶的权力的诱惑。剧中这种小细节很多,并非仅此3处,我并没有用快进,一一看来,总能让人不知不觉间泪眼婆娑。
再说胡歌。看胡歌的第一部戏是《仙剑奇侠传》,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小学。记忆里面的胡歌大概是个风流骚年的形象吧,话多,幽默,桃花朵朵。小女孩大概都喜欢这种男主。后来关注的不多,再后来他就出车祸了。十年之后,再看他已经是《琅琊榜》中这样的谦谦君子模样,虽然偶尔的对话还是能窥得昔日的调皮内心,但是某些特写总是能看到他右眼非常明显的疤痕,沉郁低眉的画面信手拈来。所以梅长苏的某些坚持也是胡歌的某些坚持吧,戏里戏外,谁的人生又是简单的呢?虽然算不上胡歌的粉丝,但是十年后再次迷恋他的戏,有种神奇的感觉,人生像是一个轮回连着一个轮回,仅仅十年,已经是沧海桑田的模样。演戏的人变了,看戏的人也变了。谁又能敌得过时间。
剧终人亡,美好的的事情撕碎了给人看,总让人心疼。但是生活并没有终结,也许死亡也不是终结,最后再来一波苏哥哥超正能量的台词;“既然我活着,就不会白白的活着。”此句与诸君共勉,让自己吃饱穿暖奔小康的路上,有那么一点点理想,以此区别于动物。
生而为人,何其有幸。
网友评论
关于杰克苏什么的,其实不算《琅琊榜》的致命软肋。在我看来,《琅琊榜》主要的短板有二:
其一是太多经典元素拼凑的痕迹——不论是和《康熙王朝》中的胤礽如出一辙的无能太子,还是像哈姆雷特王子一样理想又冲动偶尔还有点多愁善感的靖王殿下,甚至主线剧情都是中国版的《基督山伯爵》。这就使得这部作品带有了太多经典作品和形象的味道,反而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自身的光芒(比如誉王就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形象,就我自己看过的文艺作品里很少会设定反派是一个知是非善恶而不行是非善恶的所谓“普通人”,要么是像夏江一样坏得掉渣的坏人要么是谢玉那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其二是对于祁王与赤焰悲剧的思考并不深入。梁王固然多疑,小人固然可恨,但如果有有效的权力制约制度,那么这样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正是无限膨胀的皇权造就了《琅琊榜》中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的悲剧。如果没有像三权分立一样完备的权力约束体系、坚实的经济基础、类似于欧洲那样的以人民为核心的服务性政府和强有力的立法司法执法制度,那么《琅琊榜》的悲剧随时可能发生。可惜不知是海晏老师想不到还是根本没有进一步思考,否则《琅琊榜》或许可以成为一部反思中国乃至人类政治斗争史并试图为之寻找根源和解法的经典作品了。
高见高见~
但有一点不敢苟同,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之前看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经济之得失》,说到,一开放,学了西方,尽觉得中国古代都是糟粕,其实不然,我们有我们的好,不能尽拿西方那一套来框。
制度只是要因时因地,因具体情况而变,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
蔺晨和飞流面对面坐着,窗外是琅琊山风光,飞流似乎长大了一些。蔺晨喝着飞流泡的茶,说道:“这茶泡得不够好,但也还是勉强能喝了。”说着,端起一杯茶递向了身后的屏风。
屏风里伸出来一只苍白的手接过了茶,过了一会儿,屏风里传来了喝茶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