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壹心理|直面内心的恐惧

壹心理|直面内心的恐惧

作者: YOLANDA_7314 | 来源:发表于2020-02-17 06:02 被阅读0次

【一句话推荐】

直面创伤,恐惧会向你低头。

壹心理|直面内心的恐惧

【作者简介】

弗里兹·李曼,德国的心理学家及心理分析专家、慕尼黑心理研究及治疗研究所的创始人,美国纽约心理分析学会的荣誉成员。     

【音频简介】

《直面内心的恐惧》,在这本书中,作者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分裂型人格、忧郁型人格、强迫型人格以及歇斯底里型人格。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产生恐惧的原因,恐惧会形成哪几种人格,以及如何克服恐惧。

【你将听到】

1、恐惧真能为一个人所做的错事背锅吗?

2、人为什么会产生恐惧?

3、恐惧对性格的影响?

4、恐惧会形成哪几种人格?

5、如何克服恐惧?

【本书金句】

1、如果我们能够多了解别人一点儿,就会比较宽容,骄傲与自大不复存在。

2、我之所以是我,并不是因为身体构造使然,而是因为我对这世界与人生有一定的看法。

3、我们把广义的环境称为定数,这些不容改变的东西捏塑出我们童年的雏形,压铸出来的模式在成年后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

书名:《直面内心的恐惧》

作者:弗里兹·李曼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1

大家好,这一期为你解读的书是《直面内心的恐惧》。

我们先来看一则故事。有一个小伙子,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喜欢上一个女神,女神却不喜欢他。经过不懈地追求,女神终于和他在一起了,还结了婚。由于这个小伙子并不富有,女神体谅他,结婚后便不再打扮自己,而是专心照顾家庭。可是小伙子并不领情,他不能接受女神跌落神坛的样子,于是就出轨了。这个小伙子就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沈从文,女神是张兆和,出轨的对象则是沈从文的粉丝高青子。

在一般人看来,沈从文就是一个道德败坏的渣男,应该被绑在耻辱柱上受万人唾骂。然而,“骂”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治他的“渣”,我们必须先了解他的心理。按照本书的内容来看,沈从文的行为状态非常符合歇斯底里型人格的表现,他无法接受张兆和不打扮自己的心理根源是害怕平淡的生活。如果沈从文能早点意识到自己的恐惧,并学会克服它,他和张兆和也许就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当然,你可能会想,我都长这么大了,为什么还是会产生恐惧呢?恐惧会对我们的性格会产生什么样影响呢?我们如何做,才能克服恐惧呢?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得到答案。

本书的作者弗里兹·李曼是德国的心理学家,慕尼黑心理研究及治疗研究所的创始人,美国纽约心理分析学会的荣誉成员。同时,还是一名心理医师,大量的实战经验使他非常擅长心理学分析。 

好了,事不宜迟,我们马上来学习一下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为你讲述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呢?其次,到底恐惧会让我们形成哪几种人格?最后,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克服恐惧?

2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为什么会产生恐惧?

首先,一个人在幼年时,如果被父母冷漠地对待,他会很容易在成年后的生活中恐惧不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在幼年时期,无法自力更生。他们极度需要安全感,这份安全感一般来自父母,尤其是照顾孩子的一方。如果幼年期的孩子在需要食物、生病或者害怕时,父母不能在身边提供支持,孩子就会产生孤军奋战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使孩子对挫折过分敏感,从而缺少面对挫折的勇气。

当然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说法有点夸张。然而,著名“情感依附”专家亨利•马西,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专门研究母亲与孩子的互动模式。通过实验,他发现如果一个母亲在抱着孩子的时候,不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孩子会因为恐惧而焦虑不安。

可见,一个眼神没有接上,孩子就会焦躁。那如果一个孩子常年处于不被照顾或者不被关爱的环境中,恐惧在他的心中会留下阴影,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幼年期,还有一种情况,其实也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这种情况就是,孩子被迫过早地承担家庭责任。这里的家庭责任不仅仅指经济上的责任,有时候也指精神上的依赖。举个例子,一些女性在离异后,成了单亲妈妈,这些单亲妈妈生活压力很大。她们找不到倾诉对象,就会把孩子当成倾诉对象,让孩子分担生活的苦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像一个小大人一样,体贴母亲、照顾母亲。大多数人看到这样的孩子,总是会忍不住夸一句“懂事”。然而,这些“懂事”的孩子会慢慢地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惯性——为别人着想或者为别人瞎操心,他们享受被需要的感觉,也只有在“被需要”的时候他们才会有安全感。如果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不再被需要,恐惧感就会油然而生。

其次,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处于苛刻或者放纵的家庭环境中,他们也有可能会产生恐惧。在苛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总是害怕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就会担心无法满足别人的要求。一个人若是无法满足别人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他会尝试与对方沟通,看看对方能不能降低要求。但如果是苛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因为恐惧而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扛。

在苛刻的环境中,一个孩子会产生恐惧很好理解。可为什么,一个孩子处于放纵的家庭环境中,他也会产生恐惧呢?原来,放纵的家庭环境看起来自由,却缺少榜样。缺少榜样会让孩子很难判断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长期下来,这样的孩子会害怕做选择、做决定,他们更愿意过随波逐流的生活。

最后,一个人成年后,如果他经常被凌虐,这样的人也有可能会产生恐惧。很多人可能认为,一个人在成年以后,会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一个成年人尽管受到了伤害,那个伤害也很难成为伴随一生的阴影。事实却并非如此。举个例子,家庭暴力。据调查显示,中国30%左右的家庭有家庭暴力的情况,妻子因为长期处于家庭暴力的状况下,精神高度紧张。即使这些妻子最后与丈夫离婚,她们可能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走出家暴的阴影。

除此之外,长期处于精神高压的状态下,人也会产生恐惧。举个例子,战场。有一本心理疗愈书籍《身体从未忘记》中记载了美国士兵离开越南战场回家后,都无法过上正常生活的痛苦。这些士兵不能听噪音,不能看烟火,一切让他们想到战场的事物,都会再次把这些士兵击溃。在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男主角比利荣归故里,在听到庆典上的烟花礼炮时,比利和战友的第一反应是惊恐,因为这和战场上的炮声类似。

可见,即使成年了,人也不是铜墙铁臂。如果他们经常被凌虐或者长期处于精神高压的状态之下,很有可能产生无法摆脱的恐惧。

好了,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人们产生恐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幼年期的孩子,被父母冷漠地对待,或者过早地承担家庭责任。另一个是青春期的孩子,处于苛刻或者放纵的家庭环境。最后一个是成年人,经常被凌虐或者长期处于精神高压的状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无论人长到多大,都仍会对某些事情感到害怕和莫名的恐惧。

3

那么,上面既然讲了这么多一个人产生恐惧的原因,接着我们说说,恐惧会形成促使人成为哪几种人格?听到人格,可能有人会以为这是病。实质上不然,人格是其实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所以说,通过了解不同人格的特征,我们可以试着找找自己属于哪一种人格,然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克服恐惧。

首先,恐惧会形成的第一种人格,是分裂型人格。分裂型人格,从字面上来理解,很多人可能以为是分裂成两种人格。实际上不是这样。分裂型人格说的是一个人总是在两种状态纠结,比如说对待一段感情,是奉献还是猜忌;对待爱人,是责任还是情感等。这类人总在两种状态间游走,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不信任别人,害怕自己受伤害。

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属于分裂型人格的人不愿意与人亲近,他们更喜欢独来独往、过与世隔绝的生活。一旦有人企图和他们拉近距离,他们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美国著名企业家霍华德·休斯在晚年的时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分裂型人格。据说,为了不与任何人身体接触,他住在沙漠,每年只剪一次头发。这种极端式的隐居方式,也使得霍华德的性情越来越古怪,越来越自我。

自我是分裂型人格的特点之一。分裂型人格的人不擅长与他人共情,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情绪。也正是因为分裂型人格的人把自己的情绪看得比天大,所以导致了他们很难把控情绪。尤其是在愤怒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因为无法控制怒火而采取一些极端行为。

举个例子,中国著名诗人顾城就是一个分裂型人格。他从小就喜欢独处,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他在声名最盛的时候,和妻子谢烨移民去了新西兰,希望能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后来因为家庭纠纷,顾城一怒之下砍死了妻子,顾城本人也选择了自杀。

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以为,具有分裂型人格的人都跟顾城一样,是一个很极端的人。不过,就像生病时,我们分大病小病一样,分裂型人格也是如此。有的分裂型人格症状比较极端,有的分裂型人格症状比较轻微。对于轻微分裂型人格来说,很多人可能只是不爱与人接触。这种特质反而使这类人能专心追求目标,不受外界的干扰。

所以,分裂型人格的人要比其他类型的人,更适合理论性强并且不与人接触的职业。比如说科学家、工程师、航天员等。

对分裂型人格的人来说,“多为别人想一点”就是摆脱这种人格类型负面影响的破解之道。

除了分裂型人格,恐惧会形成的第二种人格,是忧郁型人格。听到忧郁型人格中的“忧郁”两字,很多人可能以为这种类型的人肯定一天到晚情绪低落,搞不好还经常哭哭啼啼。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忧郁型人格代表的是与分裂型人格截然相反的一种人格类型,它最大的特质是怕被人孤立。

属于忧郁型人格类型的人之所以害怕被孤立,是因为这种类型的人总是缺乏安全感。他们毕生都希望通过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来获得归属感。

建立亲密关系这个想法本身没什么问题。对很多人来说,建立亲密关系都是一个让自己获得安全感、有归属的有效方式。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建立亲密关系是一个循序渐进,互相磨合的过程。如果实在合不来,他们也敢于放弃。而在忧郁型人格的人眼里,放弃是不可能的,如果合不来,他们会委屈自己,向对方妥协。

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觉得忧郁型人格的爱人很温柔,他们可能也想找一个忧郁型人格的人做爱人。殊不知,忧郁型人的爱是温柔的陷阱。为什么这么说呢?

由于忧郁型人格的人总是以牺牲、奉献的方式换来爱。当他们在付出之后,如果得到的爱不是期盼中的爱,他们很可能就会开启折磨对方模式。

生活中这样的人不是少数,平时我们常说的“作女”就是这类人格的典型。由于“作女们”没有自我独立的意识,她们把男人的爱与自己的价值等同。一旦男人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作女们”就会吵闹不休,从而让她们的伴侣苦不堪言。

除了对爱人的退让之外,忧郁型人格的人在其他的人际关系中也常常充当着忍让的角色。他们总是考虑别人的感觉,而忽略了自己正常的诉求。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关于M小姐的故事。M小姐是有车一族,她的同事经常来蹭车。M小姐想让同事分担油钱,却又因觉得自己太计较而说不出口。为此,M小姐总感觉头疼。

后来M小姐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要求同事付了油钱,之前身体的不适感就瞬间消失了。

对于忧郁型人格的人来说,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学会说“不”才是摆脱这种人格负面影响的开始。

除此之外,恐惧会形成的第三种人格,是强迫型人格。说到强迫型人格,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强迫型人格的最大特点就是完美主义,他们处处喜欢较劲,什么都要做好。这种处处求完美的特征,也导致了强迫型人格的人特别害怕改变。

有人可能会疑惑,“改变”和“完美”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强迫型人格的人会害怕改变呢?因为对强迫型人格的人来说,改变意味着风险,风险就意味着“意料之外”。意料之外的事不好掌控,也就很难完美。

因此,强迫型人格的人生活刻板、教条。他们做事情总想遵循一定的程序或者规则,久而久之,这种类型的人就会产生强迫性的行为。

例如,有的人出门的时候会反复检查门有没有锁,有的人带耳机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左右,有的人起床后上厕所和刷牙必须有先后等。

刻板、教条的生活使强迫型的人比其他类型的人更克制自己。这种特性延伸到人际交往时,他们会更宽容。通常来说,他们会竭尽所能地用理性的目光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即使有时候发火了,他们也能很快熄火。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病人的例子。病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数落妻子的不是,满腔愤怒。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在发火时,很快就停了下来,还为妻子做辩护。在作者看来,病人完全有理由发火。然而,病人却通过克制自己的方式而放弃了对妻子的控诉。

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那强迫型人格的人挺好相处的啊。实则不然。强迫型人格的人虽然能克制自己的愤怒,但是他们喜欢在人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很多时候,他们是要求的提出者,然后希望对方来全力配合。

举个例子,生活中很多妻子都会希望改变自己的老公,想让他成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她们会强迫老公学习不想学的东西,做不喜欢的工作,按照她们期待去成长。一开始,老公或许还会配合妻子的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公就会因为妻子的专制而感到厌烦。

所以,综上来说,强迫型人格的核心是刻板和教条。想要避免强迫型人格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首先要学会放过自己。

最后,恐惧会形成的第四种人格,是歇斯底里型人格。歇斯底里型人格,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放飞自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歇斯底里型的人不愿意被既定规则所约束。他们把自己夹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为了理想的不破灭,他们拼命尝试新鲜事物,追求刺激,并且不愿意执行计划。简单来说,这类人想要的人生,就是怎么好玩,怎么来。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的小伙伴。他们做事情永远只有三分钟热度。今天想学烤蛋糕,明天可能就想学画画。过一段时间,如果你问他们“画”画得怎么样了?他们也许会笑着回复你说,最近改学泥塑了。

这就是歇斯底里型的人,他们没有耐心,不愿意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对他们来说,如果要坐下来反复练习同一个技能,他们会从心底感到崩溃。

虽然这类人有点不靠谱,他们在情场却很受欢迎。也许是追求刺激的缘故,他们总能想出好的点子,给约会对象带来美妙的体验。不过,因为三分钟热度的影响,他们也很难与约会对象建立长期稳定的恋爱关系。很多人在度过新鲜期后,就会和约会对象说拜拜。所以,这一类型的人盛产“渣男”或者“渣女”。

除了“三分钟热度”之外,极端点的歇斯底型的人,情绪上还有点阴晴不定,总是是非不分,而且不愿意承认错误。

历史上许多昏君就属于歇斯底里型人格。举个例子,罗马帝国的皇帝尼禄,他就是一个有名的昏君。他自己本身是个异性恋,但有一次,他竟因为好玩,故意下令把一个男人阉割后打扮成女人,并且还举办了仪式娶这个男人为妻。可见,当一个歇斯底里的人掌握了权力,他的危害有多大。

不过,歇斯底里型人格并非没有优点。一些只是有歇斯底里倾向的人,他们活得更洒脱。这些人一般为人随和,爱开玩笑,爱冒险,对生活的态度也很乐观。在这些人身上,我们很难找到歇斯底里型人格的不好一面,反而看到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如果和这样的人成为了朋友,那就意味着生活将充满了乐趣。

所以说,三分钟热度是歇斯底里型人格的关键词。想要解决歇斯底里型带来的恐惧,就从克服三分钟热度开始。

好了,这里一共为你介绍了恐惧会形成四种人格。第一种人格是“分裂型人格”,分裂型人格的最大特点就是与他人保持距离;第二种人格是“忧郁型人格”,忧郁型人格的最大特点是为了不被人孤立,用讨好别人的方式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第三种是“强迫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的最大特点是完美主义,害怕变化所带来的风险。第四种是“歇斯底里型人格”,歇斯底里型人格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刺激,不愿意被既定规则所束缚。

4

好了,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人会产生恐惧的原因,以及恐惧会形成哪些人格。我们了解到,很多时候一个人会做错事,是他心中的恐惧在作祟。虽然恐惧是很多人犯错的根本原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可以被原谅。想要被原谅,我们还要需要先改正错误。而如果我们想要不再犯错,就要先学会克服恐惧。

最后,我们说说如何克服恐惧。

首先,我们看看克服恐惧的第一种方法:肯定自己,保持个人的特质。作者弗里兹·李曼认为,克服恐惧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肯定自己。一味的否定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可能会使我们更加恐慌,从而产生反效果。

除此之外,我们在克服恐惧的过程中还要学会保持个人的特质。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虽然我们因为恐惧,产生了性格上的缺陷。但是在克服恐惧时,不要试图成为别人。在《庄子·秋水》中记载了一则小故事。一个燕国人到赵国去,觉得赵国人走路的样子很好看,他就开始学,结果学着学着,他没学会赵国人的走路方法,连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不会了,最后爬着回国。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保持自己的个人特质,一味想成为别人,很有可能的结果是没有成为别人,还把自己搞丢了,最后得不偿失。

所以说,克服恐惧的第一种方法,那就是不要为了克服恐惧而苛责自己,要多给予自己肯定,并且在此基础上保持个人的特质。

除此之外,在保持个人的情况下,我们看看克服恐惧的第二种方法:改变自己,直面心中的创伤。作者弗里兹认为只有直面创伤,我们才能做出弥补,从而才有可能真正的放下过往,面向未来。

如果大家有看过电影《国王的演讲》,可能会知道。那就是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有口吃,就是说话结结巴巴的,不利索。他很自卑,遍寻名医,但每一次治疗都让他有被羞辱的感觉。所以,他决定不再治疗口吃。后来机缘巧合,他遇到了一名没有执照的怪医生。在那位医生的鼓励下,他慢慢开始,勇敢地走到公共场合演讲,逐步接受了自己口吃的现实,也慢慢克服了在人多场合不敢说话的心理障碍。最后乔治六世治好了口吃,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表公开讲话,号召大家反法西斯,英国民众都被乔治六世的精神所鼓舞,对反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乔治六世能治好口吃,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好医生。话是这样没错。不过,医生再好,也只是辅助作用。最关键的还是乔治六世本人,如果他始终拒绝治疗,不敢面对因为口吃带来的羞辱,他也没办法治好口吃。

同样的道理,如果想要克服恐惧,我们也要得先学会直面心中的创伤。

最后呢,我们来看看克服恐惧的第三种方法:建立关系,争取稳定的人际关系。

在作者弗里兹看来,恐惧形成的四种人格类型,相互是可以互补的。比如说,分裂型人格与忧郁型人格就可以互补,因为分裂型人格独立意识强、忧郁型人格喜欢依赖与牺牲;又比如说,强迫型人格与歇斯底里型人格可以互补,因为强迫型人格羡慕歇斯底里型人格丰富多彩的生活,而歇斯底里型人格则欣赏强迫型人格的坚持和稳固。

所以,在建立关系时,如果我们想建立一断稳定的关系,可以以上面的人格互补为参考。

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弗里兹认为,和伴侣一起成长是克服恐惧的最佳方法。一个人如果与伴侣有稳定的关系,他会比别人更容易摆脱恐惧所带来的影响。举个例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患有妄想精神分裂症,曾多次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疗。后来在妻子艾丽西亚的帮助下,回归了正常的生活。而与纳什同一时代,相同病情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中很多人都选择了自杀。他们和纳什结局不同的原因,就是他们缺少艾丽西亚为纳什提供的心理支持。

所以说,如果可以有一个好伴侣,我们就更容易克服恐惧。但是说,如果我们没有伴侣,我们也同样可以考虑家人,朋友等等,让他们一起来帮助自己,慢慢克服恐惧。

好了,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克服恐惧的三种方法。首先我们要,肯定自己,保持个人的特质;接着,我们要改变自己,直面心中的创伤;最后呢,我们要建立关系,争取稳定的人际关系。

5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全部内容,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你可能会想,为什么我们成年后,有时还是会产生恐惧呢?恐惧对性格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如何做,才能克服恐惧呢?

《直面内心的恐惧》,在这本书中,作者分成四部分,分别讲述了分裂型人格、忧郁型人格、强迫型人格以及歇斯底里型人格。根据内容的逻辑性,我们把《直面内心的恐惧》分为三个主题——人为什么会产生恐惧?恐惧会形成哪几种人格?以及如何克服恐惧?

首先,我们知道了一个人会产生恐惧的原因,首先人在幼年期,被父母冷漠地对待,或者过早地承担家庭责任;接着,人在青春期,如果处于苛刻或者放纵的环境中,也是比较容易产生恐惧。最后,就算人成年了,如果被凌虐或者长期处于精神高压的状态,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接着,我们了解了恐惧会形成哪几种人格。“分裂型人格”会害怕与人亲密接触。而“忧郁型人格”呢,会害怕被孤立;“强迫型人格”,会害怕变化带来的风险; 而“歇斯底里型人格”会害怕受到约束。说完这些恐惧造成的人格之后,我们来了解克服恐惧的方法。第一,我们要肯定自己,保持个人特质;第二,要改变自己,直面心中的创伤;最后,我们要建立关系,争取稳定的人际关系。

好了,《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书,获得更多的新体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本书再见。

撰稿人:阅深工作室

主播:烨磊

相关文章

  • 壹心理|直面内心的恐惧

    【一句话推荐】 直面创伤,恐惧会向你低头。 【作者简介】 弗里兹·李曼,德国的心理学家及心理分析专家、慕尼黑心理研...

  • 60天重塑强大内心计划20

    Day20:《直面内心的恐惧》直面创伤,恐惧会向你低头。 作者简介弗里兹·李曼,德国的心理学家及心理分析专家、慕尼...

  • 2017-09-02

    直面内心的恐惧。❤️

  • 直面内心的恐惧

    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家的顶楼上‘’蹦极”,可无论家人怎么强调蹦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可我还是不敢往下跳。...

  • 直面内心的恐惧

    序言战胜恐惧,求得心灵和谐 1以宇宙为例,类推出四种基本挑战: 第一项挑战,譬喻中的“自转”:我们要做一个独一无二...

  • 直面内心的恐惧

    还记得那天你在学校小吃店吃面,老板在打他的孩子,对着孩子的脊梁骨直锤的发狠劲儿,以及当时他的暴怒背后散发的能量,绝...

  • 直面内心的恐惧

    昨天第一天在梵音上班,做北京国贸店的预售工作,这意味着从头再来,开始适应新的环境,模式切换,还需要一点时间,庆幸新...

  • 直面内心的恐惧

    1. 本学期的最后一节英语课,我和朋友浴巾一起回宿舍。 一边走,一边浴巾和我说:“我想问你个事情。” 我说:“什么...

  • 直面内心的恐惧

    作者/何小玲姑娘 世界上的事情,哪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你在心里顾虑千遍,总是不敢去尝试。 可当你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 直面内心的恐惧

    夜深了,很久没有专注写文章了,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都说每一个笔者写的文章都是在与自我对话,今天,我来聊一聊“恐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壹心理|直面内心的恐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bv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