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也就是今天陕西韩城人,他是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我们都知道,《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
全书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共130篇,由五部分组成,这个不看书不知道,作为常识了解一下,把整本书读下来,可是不容易,且不说古文读时不顺畅,不借助翻译读不懂,即使是《白话史记》,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一定的人文学养也是读不下去的。
《史记》到底有哪五部分呢,我们可以记一下。
一: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
二:十“表”,大事年表;
三: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四: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五:七十“列传”,是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事迹。
这宏大的五部分共 52万多字。我们平时听到看到的《史记》人物故事都在本纪、世家和列传里。
《史记》不但文字缜密,记事详尽,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在这部书中,司马迁采用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史记》长于记人,书中记述了许多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我们熟知的廉颇、蔺相如、屈原、项羽、张良、韩信、李广等,在相关的本纪、世家或列传中,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从中可以领略他们的风采,同时也能感受《史记》的写人艺术。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最有名的评价我们都知道。
《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
今天我读到一篇小文《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绛周勃世家》,说的是西汉名将,绛侯周勃之子周亚夫的故事。就是一个两种不同情势的很好对照,更加突出了周亚夫将军的真军人风采。
汉文帝,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刘恒,在公元前158年,叫后元六年,强悍的少数民族匈奴又大规模侵入我汉朝边境。
朝廷认命宗正,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在今天西安东。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今天咸阳东北。任命河内郡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今咸阳西南,渭河北岸。以用来防备胡人侵扰。
汉文帝刘恒亲自去慰问这三军。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文帝的车马直接就驰奔军营,将军极其属下都骑马列送迎,极其的恭敬。
不久文帝一众人马又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军中官兵都穿戴盔甲,刀出鞘,弓弩张开,拉得满满。文帝的先行引导人员到了营前,却不能进入。先行人员牛气冲天地说:“皇上即将驾到!”
镇守军营的将官很干脆地回答:
“在我们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将令 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过了不久,文帝到了,他想进军营,也不行,进不去,于是就派使臣拿着天子的符节下诏令给周亚夫将军说:“我想要进入军营慰劳军队。”
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可是守卫营门的官兵却对跟从皇上的车马随从说:“将军有规定,在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文帝就控制住车马,慢慢前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披甲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皇帝允许我用军礼拜见。”
文帝被周亚夫深深地感动了,表情霎时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 ,表示敬意,并派人致意说:“皇帝怀着敬重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就安静地离开了。
出了细柳军门,随从的大臣们都感到不可思议,深感惊诧,文帝却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到的霸上和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一定可以被偷袭并被俘虏的。至于周亚夫,谁能侵犯他呢!”文帝思考良久,称赞周亚夫不已。
细柳驻军的 令行禁止、军纪严明,让人叹服,主帅周亚夫治军的的严格、严肃、严谨,不卑不亢“的真将军”的风范,丰满、立 体,让人敬佩!
文帝深明大义 、爱才惜才、知人善任不愧是一代明君的典范。
想想我们的个人生活经历,社会上种种的虚张声势,华而不实,逢迎奉承,周亚夫将军恪尽职守的精神是不是很有现实意义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