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开篇第一句,人生苦难重重,就将这本书与一般的心灵鸡汤书籍区分开来。作家如果一味告诉读者人生很美好,就不能让人从中获得解决问题和面对困难的方法和勇气。而《少有人走的路》却是告诉读者:人生苦难重重,所以我们需要面对并且解决它。所以我想,不管在什么年龄段,不管从事怎样的职业,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你有生活的烦恼,你都可以看看这本书,寻找属于你的人生启示。
《少有人走的路》1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围绕自律来展开。作者认为真正的自律,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作者提出自律有四个原则,分别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所谓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到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作者认为,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推迟满足感是一种能力,一种能与自己的欲望进行抗争的能力。真正具备延迟满足感的人,不会因为眼前的利益或者欲望不被满足而气急败坏甚至做出更加极端的决定,不会因为眼前的痛苦而轻易放弃继续拼搏努力,就更不会因为不满足现状而时刻将自己包裹在痛苦中了。
在书中,作者讲述了推迟满足感这项能力的是否获得取决于孩子是否从小就获得父母的关注与爱。推迟满足感的建立需要父母付出时间去照顾和陪伴孩子,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并作出理性的判断,最为重要的是,需要父母的珍视。只有获得了父母的珍视,才能让人从小就懂得珍惜自己,懂得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获得父母珍视的人,他们会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的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
《少有人走的路》1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就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心中。然而现实生活中,面对问题,人们往往会产生逃避责任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人格失调症。人格失调症的概念是相对神经官能症的概念提出的。它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但表现症状却彼此相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患者则是不愿意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而自律的原则却是正确承担责任,责任的过度或者缺失都会造成心理疾病。
《少有人走的路》1忠于事实,是自律的第三条原则。作者在提出忠于事实之前,提出了“移情”的概念。所谓移情,就是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事实上,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即使已经成年,我们还可能会将小时候的判断和看法代入到现在的生活中;活在21世纪的老人,有的还会选择像原先过饥荒那样过日子。原因只有一个,忠于事实很痛苦。
忠于事实,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自我反省内心世界,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还需要一辈子保持诚实,不断反省,确保我们的言语能够准确表述我们所认知的事实。因为很难做到忠于事实,所以选择了逃避,殊不知,长时间的自欺欺人,会使人的愧疚积聚,最终导致心理疾病。作者将这些心理疾病的成因结合案例一一进行了分析,指出人们会一直处于痛苦之中的原因,并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少有人走的路》1最后,自律的第四条原则是保持平衡。作者认为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自我调整。而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只有放弃才意味着新生,也只有经历了放弃的痛苦,才算是增加了面对痛苦的能力。道理就在于,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
《少有人走的路》1显然,不断学习自律,本身也是极其复杂和痛苦的过程,但是意义就在于,我们不断地学习自律,才能使我们心灵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就好比孩子们眼里天大的难题,在大人手上却会迎刃而解。本书的作者揭示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问题永远存在,并伴随人的一生。但是只有成长,心智的成熟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不让问题变成痛苦,或者说不觉得痛苦是痛苦。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认为很好地说明了人不断努力、学习自律的意义:“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而杰出和伟大本身,则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表面上这是一种悖论,其实不然。佛教徒常常忘记释迦牟利佛经历劫难的痛苦,基督教徒也每每忽略耶稣济世的幸福。耶稣在十字架上舍生取义的痛苦,和释迦牟利佛在菩提树下涅槃的幸福,本质上并没有不同,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往往逃避和忽略的,看上去都很痛苦,但事实上它最终能带来你所苦苦追求的快乐。它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其实痛苦与快乐永远并存。知道了这个道理,我想你就不会放弃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