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为孩子找一个万能的老师吗?
我相信,每个人都想。但是,这个世界上有万能的老师吗?也许,你会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万能的老师应该有。
如果作为衡量老师教育的标准,就大错特错。我们从结果反推:如果老师教好了每一个学生,就不需要考试了,因为人人都优秀。而事实是考试制度无处不在。考试的本质就是选拔。录取一批,淘汰一批。学生不可能都一样优秀,才有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考试制度证明,老师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教优秀。
但是从学生个体的角度而言,这句话还是有一定意义的。用孩子的进步来衡量老师的工作,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如果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下,比原来有进步,可以证明老师会教。当然,无论孩子进步多少,都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
如果不分清衡量的参照体,经常把这样的话挂嘴边,就是无脑的自嗨!或者别有用心。
提这个话题,并不想指责谁,或者讨论这句话的正确与否。只是想说,教育观念的错误,会导致教育行为的背离。别人的自嗨,不需要成本,而你跟嗨,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孩子。谁愿意做这样的交易?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认同这样观点,对老师而言,徒增压力,对家长而言,是毁掉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样的教育导向,会让家长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很多不好甚至是错误的言行。
我不担心大部分家长认同这个理念,但是可能会幻化成一种懈怠:老师既然给我的孩子提供了这样好的方法,我可以放心了。而懈怠,会麻痹家长,不能更好地跟进配合对孩子的教育。
近期约孩子和家长一起沟通后,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商讨了一些具体的办法。但是,执行情况却大相径庭。且都或多或少有问题。而问题的出现,都与上述理念和幻化的理念有关。
表现好的孩子,如马年钊,王诗雅,王倩,家长的跟踪陪同做得也比较好。马年钊的爸爸,在孩子洗碗后,削一个苹果奖励他。就是采用了跟踪激励的方式,这样会让孩子的激情持久。但是方式不能单一。
单一,会让孩子自我审美疲劳。当孩子和家长都认为,做家务成了必须的时候,孩子会激情消退,慢慢感觉是负担,疲于应付,家长也会慢慢退出跟踪陪同。这就是懈怠。
那么如何才能不单一呢?我们可以和孩子谈洗碗的方法和体会。比如,如何才能用的水最少,而碗洗得又干净,是否可以先洗饭碗再洗菜碗,而不是全部放在一起洗。和孩子一起摸索效率和成本的关系,特别是时间成本。如果孩子有了这些体验,再提醒他,对待越来越多的功课,是否也可以这样。激发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同一件事,既可以永葆兴趣,又可以激发孩子创新的欲望。
还有王诗雅。她自己有创意地做牛排,还发图片给我看。她是希望得到我的肯定。我想,当时爸爸妈妈可能不在家。如果在,就一定要肯定她的劳动。对孩子劳动的肯定,会激发她再创造价值的欲望。对于本身有创新欲望的孩子,家长要对其保护。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引导和激发她的创新欲望。
对于这两个孩子,都适合运用示弱的方式。两个孩子都很有自信,并且有些能力可能比家长更胜一筹。那么我们可以示弱,激发孩子教我们的欲望。
有这样一个段子:孩子不想做作业,爸爸说,我来做,你来检查。孩子兴趣大增。当孩子检查爸爸的作业时,发现全部错了,孩子一边认真改正,一边纳闷:爸爸怎么就这么差呢?孩子的作业,还是孩子做了。示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更认真,欲望更强烈,结果更满意。方式的创新,需要家长根据情景,挖掘机遇。宗旨是激发孩子的兴趣。
劳动是最好的教育,是我前面一篇文章的主题。而劳动的价值,需要我们的配合,才能最大化。曾经和王倩沟通。孩子说,在进入中学以前,一直比较自卑。现在,从劳动委员做到班长,自卑感基本上没有了。做劳动委员,只需要认真负责。我不断鼓励,让她更有积极性。现在做班长,就能主动创新做事了。孩子的劳动价值在慢慢最大化。
但是,我仔细观察,三个孩子的积极性都不如约谈后的那段日子。我就隐隐担忧:家长是不是有一点懈怠了。而这种懈怠,在潜意识里,家长没有觉知。
说这三个孩子的情况,就是想提醒家长。因为家长如果配合得更积极,孩子就可以更优秀。引导方式的创新,需要家长根据具体情景,积极模索,没有捷径可走。这也倒逼家长自我提升,和孩子共同成长。
你想为孩子找一个万能的老师吗?但是其他约谈的孩子,就看不出多少改变,或者根本就没有改变。老师的付出是一样的,孩子的变化却大相径庭,家长的指导思想是关键。家长认为老师给的方法好就行了,其实更重要的是家长督促实施。只有决策者,没有执行者,或者说不能创新执行,决策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当老师的,最怕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孩子不做作业,你有什么好办法?老师,孩子不想起床上学,你觉得应该怎么办?这样的问话,就好像你头疼,打电话给医生:我头疼,应该吃什么药?医生敢给你马上开药吗?
医生必须问你头疼的前前后后,甚至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家族病史,问得越细,开的药越对症。而你就一句话,让医生开药。孩子不做作业,不想起床,总有一个根本原因和一根导火线。即使你说给我听了,我仍然觉得信息不完整,不能准确判断,更不敢胡乱给方法。
约谈的一个学生,不想上学了,愿意去打工。打了三天工,换了三个地方,家长也没有陪同,还是在亲戚家的公司做事。效果可想而知。孩子全天劳动是有要求的,不按要求去管理劳动过程,是浪费时间,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打什么工,必须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体力好的,劳动强度可以大一点;喜欢动脑的,选择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选择好了,就要坚持。至少像上课一样四十五分钟才能休息片刻,和上课一天的时长一样。家长应该全程陪同,才能获取第一手资料。下班后,应该和孩子交流工作体会,关注孩子思想情绪的变化。一周工作五天。
没有计划,不落实要求,不跟踪管理,都是竹篮打水。后来约谈的,一个有拖延症,一个特喜欢玩手机。这三个孩子的规划,都是我和家长孩子一起制定的。制定计划,我可以提供帮助,但是执行计划,只能靠家长(计划都是针对在家的行为),如何不让孩子拖延,如何引导孩子用手机,都需要家长的智慧。对于普通人而言,执行力比决策力更重要。
对于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就像管理一条河流。每一条河,都必须有两道岸,一道是家庭教育,一道是社会教育。每一道岸,都需要经常巡岸,查漏补洞,各施其职。
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重要,但是我们潜意识里都希望天上掉馅饼,来一个救世主让孩子洗心革面一劳永逸。
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万能的老师,更没有救世主。如果说有,就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