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体会,第181页,关于自恋型人格的定义:是指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至尊的一种人格特征。对此我的理解,这就是一个自尊的问题。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就是对被尊重的需要。这个尊重,又分为自尊和他尊。如果自己尊重自己,那么这个是不成问题的。如果需要不断的从外部获得他尊,来获得被尊重需求的满足,那么就可以归结为自恋型人格。
第2个体会,关于自恋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第185页最后一自然段,克莱因的研究表明,自恋者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我在青少年的时候也特别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我对此较为苦恼。最后学会了羡慕这种心理能力,我可以羡慕对方,然后找到差距,向其学习我不具备的能力,这样我就没有了嫉妒心。
第3个体会,关于自恋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第186页第二自然段:自恋者会利用各种各样的防御方式,但他们主要依靠理想化和贬低这两种防御。这让我联想到我的一个长辈,他就是不断的贬低其他人来获得自己的自尊;当另外一个长辈,长期比他优秀,他就对他发起了行动上的攻击,来达到自我的理想化。
第187页最后一自然段,有时自恋者会把自尊的感觉转嫁他人,将恋人、导师或英雄视作完人,再通过认同此人,我是他的部下,他棒极了来体验自我膨胀的感觉。这让我联想到一些人都吹嘘认识某某名人,从心理防御来讲,这些人的自恋程度比较高。
第4个体会,关于自恋者的关系模式。对此我的理解是,自恋者特别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特别看重自己内心自我客体对自己的评价。他内心自我客体常常是小时候被外在的重要他人的评判所塑造的自我客体。我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在于要接纳自己的好的和不好的一面。研究发展出一系列的方法,以提高自恋者的心智化能力和觉察能力。
作者在190页第二自然段说:为人父母者唯有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这一愿望才是无害的。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说:父母潜移默化的信息是“你和我不一样,你现在什么都有”,是孩子困惑的始作俑者。没有人能拥有一切,每一代人都会面临不同时代的困扰。孩子将自信和自尊与父母的目标相连,是一种极其有害的传承。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小的时候,很多重要的限制性信念往往就来自于重要他人,比如说父母对我们的评判。这对我们养育后代也是一个警醒,接受我们的后代,如他本来所是。对于我们自身如何化解这些限制性的信念呢,那就是要学会接纳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第5个体会,关于自恋性自体。第191页最后一自然段:自恋型人格需要通过外部的肯定来体验内在的价值感。对此我在前文已经表述过,自恋型人格对他尊非常看重。那么志愿者的主要体验是浮夸性的还是虚无感呢?作者认为这二者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
第6个体会,关于自恋型人格的鉴别诊断。第198页第一自然段:要将某人框定为自恋型性格,就必须具有长期性、自动化和非境遇性的主观及行为模式。对此我的理解是,一个是时间上要比较长;二个是自动化的,也就是说是直接从潜意识层面进行,他意识不到自己有这一个的做法或者观点;第3个就是他要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关于自恋型人格和抑郁型人格的区别,第199页第三自然段。自恋型抑郁个体以主观空虚为主,而内摄性心理的抑郁个体则内心充满了内化了的批判和愤怒情绪。对此我的理解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在小的时候被重要他人内化了标准,所以容易产生耻感,也就是羞愧;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内心是空虚的,因为不是他真实的内心认定的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