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到医院体检后回到家,也不过才四点,洗完衣服就读书,读着读着眼睛发涩头发懵,有点昏昏沉沉想睡的感觉,明明中午已经小睡了半小时。
于是又挪到沙发上来个葛优躺,好舒服啊,打开电视看看有没有喜欢的电影,但还是迷糊想闭眼。这个时间不早不晚挺尴尬,如果眯觉,到了晚上睡眠质量肯定很差。如何抵抗睡神的侵扰呢?
那就做饭吧,起码做饭时不犯困。但做完后,上眼皮又开始找下眼皮。咋办呢?再试试运动效果如何。立即铺开垫子,点开手机视频,跟着做起瑜伽。各种体式折腾,一个小时后,浑身酸爽,头也不晕了、眼也睁大了,人变得精神百倍。
这效果立竿见影的。运动既可锻炼身体,又能提振精神,有多方面的优点。
《认知觉醒》一书中,作者根据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发明的“相关性”理论,也就是好的事情都是正相关的,推导出,身体好和头脑好也应该是正相关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种说法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研究发现,运动可以调节人体的各种激素,使身体的内部生态充满能量与活力。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的人,体内生态像一潭死水。而且,长期不运动的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压力,其产生的毒素会破坏大脑中神经细胞的连接,逐渐使大脑的部分区域萎缩。这表明,一个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可能会“变笨”。
作者认为,运动能促使新的神经元生长,但科学的理论是每个人的大脑神经元数量固定,随着年龄增长,只会减少不会增多。所以,运动应该是使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更活跃、生命力更强,意味着其能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
想起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作为著名专业作家,他每天都要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创造工作,坐着是常态,有时他一天下来要吸掉60多支烟。想要保持充沛的精力来思考、写作,就必须有体力支撑,同时又要将体重保持得“恰到好处”,少生毛病,于是他最终选择跑步作为终生爱好。从1982年开始,33岁的村上春树爱上跑步,到现在四十多年从未间断。而且,他还写出了一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其关于坚持、输赢、自由、初心等的跑步哲学、经典语录让许多人推崇。
这是写作和跑步正相关、运动与头脑相互促进的典型例子。运动的好处,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在实践中获得。但它会让大脑变得更聪明更灵活的例子却不多。
《认知觉醒》中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诸如舞蹈、钢琴等,让神经元不断受到刺激,产生强链接。也就是,运动之后,脑子充分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越来越“聪明”。并且,“运动+学习”模式需要长期坚持,效果才能显现。
可见,绝大多数运动者的硬伤,就是运动后各种休息和娱乐,做无需动脑或者让自己很舒服的事情,原本活跃的神经元无事可做便沉寂下来,他们也就错失了变“聪明”的机会。使用方式不对,没有产生好效果。
就我而言,这次满头大汗练完瑜伽之后,头脑清醒,又继续读书近两小时,自觉思考速度加快,大脑反应迅速,神经元应该得到了刺激和锻炼,希望长此以往,自己可以变得聪明一点点,不再总是傻乎乎的。
从中又加深了以往的认知:书中的知识读过,也就只是读过,如果没有与自己进行连接,没有结合实际的感受与思考,它永远不能变成自身的一部分,不会内化于心。水过虽然地皮会湿,但没有切入点浸入地下土壤里边,或者流淌到了别处,或者阳光一照全部挥发,地表只留下冲刷的一点痕迹。
重读一本书总会有新的感悟出现,每天总有一些小确幸。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