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儿童心理学》第一次预习作业

《儿童心理学》第一次预习作业

作者: 葉傾 | 来源:发表于2018-12-31 10:05 被阅读0次

    从学习到教学课程2018下】

    次预习作业

    提交人:我是叶倾

    邮箱:45155895@qq.com

    1. [《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主要在讲什么?

    三句话:

    (1),研究心理的生长,也即是说,研究儿童行为模式(包括意识)的发展。

    (2),“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本身”

    (3),如发生心理学,研究普通心理学中一般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如智力、知觉等)。

    2、皮亚杰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同化、顺应、平衡、图式,应如何理解,它们跟认识有什么关系?

    一、概念。

    1)同化与顺应。

    同化和顺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在认识过程中,同化是个体把客体纳入主体的图式之中,这只能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促进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的图式。

    同化:使现实的材料经过处理或改变,结合与儿童的结构之中。刺激的输入通过一个结构的过滤,这个结构是由动作图式(在达到较高水平时是思维的运算)所组成。即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学习者如何接受刺激的作用(《皮亚杰学说入门P167》),把客体纳入主体的图式中】

    每一新建立的联结都要纳入儿童现有的图式体系之中(凭现有的结构同化联系——外部刺激中所固有的,儿童才能觉察这些联系)。

    顺应:内部图式【内部结构】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刺激如何作用于学习者(《皮亚杰学说入门P167》),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引起原来图式的变化】

    儿童的行为仓库【内部结构】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这些结构图式又进一步得到改变和充实。【学习如果没有内部结构的改变,效果有限】

    (2)平衡:

    同化和顺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3)图式

    图式,说起同化与顺应,就不得不先理解图式。图式:动作【包括具体的和内化的】的结构,大多是内部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婴儿最初的图式是一些本能动作,是遗传性图式。图式可以包括永久客体、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等【P12】

    二、关系。

    同化、顺应,是认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平衡,不断发展的平衡是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

    图式,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3、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哪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大概从出生到两岁,婴儿期;

    前运算阶段,从两岁到六、七岁,前学龄期;

    具体运算阶段,六、七岁到十一、十二岁,小学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十一、十二岁到十四、十五岁,初中阶段。

    4、感知—运动图式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样的?

    感知运动发展经过六个阶段:

    1)第一阶段。【反射阶段,初生婴儿0—1月,比如吮吸】

    通过练习【反射练习,比如吮乳】发展而成的反射是同化的图式赖以发展的出发点。

    它(习得行为)是引进到早已形成的一个反射图式之中,并通过原先与这图式无关的感知-运动因素的整合作用来扩展这个图式。这样的整合作用成为第二阶段的特征。

    处在智慧的萌芽状态。

    【吮吸反射,遗传装置范围内,先天性的。凡是碰到嘴边的(乳头、手指、玩具)都会吮吸,这是同化的泛化;能分辨乳头和其他物体,是认识上的同化。】

    2)第二阶段【最初习惯形成阶段,1-4、5月】

    1、习惯:习得行为的形成以及这种习得行为形成后变为自动化的动作【动作自动化】。条件发射由于同化图式的形成得到巩固,形成“习惯”。习惯,以感知—运动图式为基础。【不断的同化与顺应】

    2、不等于智慧 。手段和目的还没有分化。【无意识的】智慧相反。

    【婴儿为何喜欢吮吸手指,还喜欢把手里的一切东西往嘴巴里放,这是他的有意味的动作,是在认识世界,所以以后还是不要把她的手拿开,而是注意她的手以及玩具、其他物体的清洁。】

    3)第三阶段【循环反应阶段/智慧萌芽阶段,4、5—9月】

    视觉和抓握开始协调;开始抓握和操作他身边所见到的一切东西;

    多次重复动作——“循环反应”或“初生状态的新习惯”,此时方法与结果没有分化。有了目的,翻没有分化。

    之后,目的和方法开始分化。儿童采用不同方法试图达到不同效果时,智慧萌芽。

    4)第四和第五阶段【智慧萌芽阶段】

    第四阶段【方法与目的分化阶段,9-11月】。具有比较完备的实际智慧动作【目的与方法分化】,此时儿童开始不依赖原有的方法而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工具性的动作【有目的性】出现,比如婴儿抓住成人的手,向不能取得的物体方向拉动。

    所用的方法只是从已有的同化图式中产生。【还不能“顺应”】

    目的和方法协调。

    5)第五阶段。【寻找新方法阶段,11-12个月】

    由于分化作用,从已知的图式中寻找新方法。

    标志:“线”的行为模式。拉线使物体靠近自己。

    6)第六阶段。【理解顿悟阶段,11、12—18月】【这一阶段标志着前五个阶段的终结】

    寻找新方法,不仅用外部的或身体的摸索,而且也用内部的联合,达到突然的理解或顿悟。

    在突然理解的情况下,智慧的动作才存在。

    顿悟依赖于感知—运动图式在各种不同水平(第一到第五阶段)上持续不断的同化作用,才能导致新联合和内化作用,最后才能对一定情境立即理解。

    运动图式的形成主要靠的是动作,感觉,知觉。

    PS:只是简单的粗浅梳理——有的地方甚至不准确,事实上还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也不能和现实很好的打通,期待讲师的解读。

    ——2018年9月17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心理学》第一次预习作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ji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