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思维”,其实更多的是“思维习惯”或是“思维图式”,不知心理学上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要去查一些资料进行验证。
如今关于“思维”话题很多,教育方面,我们都会说现行的教育体制,已经固化了我们的思维;社会上各种针对教育体制如何扼杀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言论也非常多,由是相对应的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逻辑思维的培训或是绘画机构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训。除了这一层面的思维,“思维习惯”这几天一直在脑子里思考。
几件事给了我启发。其一、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哈弗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一天时间,最典型的是他把做题当成一种娱乐。其二、一个本硕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同事,曾对我说过,她不觉得做题、思考是什么苦差事,对她来说,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那么针对家里有放暑假的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我的思考是如何让他觉得动脑子是一种常态?或许就是这种“思维习惯”导致了人生的差异?国内外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如何培养?
比如说自己,目前就处于一种懒于动脑阶段(我怀疑某一天会因为这得老年痴呆症)。散步的路上,儿子会出各种游戏:英语单词接龙、成语接龙、每人一个单词组成一个句子,他玩的不亦乐乎,我则觉得很累。
每个人都希望进入自己的思维舒适区,而这个舒适区也会因人而异,有的人希望思考一些具体的事物,有的人觉得记忆东西是一种乐趣,有的人喜欢棋类带来的思考,而有的人喜欢魔方或者九宫格,而我喜欢思考人的一些东西。
今天有意识的让儿子一直处于探索状态,休息的时候可以做九宫格,但是我想乐高之类已经完全在他的舒适区内了,之于他就是“玩”了。“玩”与“思维”怎么分配?人的大脑更倾向于简单工作,怎么让儿童去自主选择“思维”型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