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统文化教学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教学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

作者: 难得清明 | 来源:发表于2024-01-18 16:20 被阅读0次

原创 张志强 徐林祥 语文建设杂志 2024-01-18 16:10 发表于北京

(本文约6446字,阅读大约需要19分钟)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二者密不可分。在语文课程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亟须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确定语文学科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须遵循当代性原则、学科性原则、生本性原则、浸润性原则。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核心素养;传承;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自2000年到2021年,党和国家共颁布了44个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件。[1]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课程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亟须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概念界说

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着注重形式、盲目崇古等现象,其根源在于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国学等相关概念理解模糊。厘清上述概念,是有效落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理基础。一般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华传统文化属于狭义文化,是指以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创造成果,它以典籍、器物、民俗为载体,传递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和思维方式。[2][3][4]其中既有新新不已的精华,也有腐朽落后的糟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5]其中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和而不同、以文化人、情景交融、中和泰和等人文精神。对此,我们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6],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包括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在内的体系,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它以国家育人目标为导向,基于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融入课程,使之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属于“教育”而非“宣传”,所以不能止于营造氛围、灌输理念,而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修养和行为实践。在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知识教学和民族精神教育;在操作上,它具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教育对象明确、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科学、教学方式规范等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等同于国学。国学是指以经、史、子、集为文献载体,以儒、释、道为核心思想,以文、史、哲为支撑平台的学术思想体系,其用意是回应西方挑战。[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不是复古,更不是排外,而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使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其作品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汉字重整体、重和谐、重意合的特点,正是中华民族的意识、性格和思维方式的投影。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又深刻影响着汉语词汇的发展,上古神话、寓言故事、名人逸事、诗文名句等融汇渗透到数以万计的词语、俗语和典故之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因此,“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8]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定为课程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规定“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设置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重点研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分别明确了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和不少于1/2;“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都提出深入学习和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教材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类别包括经典篇目、人文典故、特色技艺、基本常识、整部作品。[10]经典篇目的主体是古诗文,这些作品凝聚着古人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感悟和思考,历经岁月淘洗,显示出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优秀古诗文中,义务教育阶段有135篇(首),高中阶段有72篇(首)。基本常识、特色技艺、人文典故等内容在小学阶段占比较大,中学阶段主要在课文及文下注释中呈现,这些也是语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推荐的很多课内外读物都是传统文化的经典,例如,义务教育阶段的《水浒传》,高中阶段的《乡土中国》《红楼梦》。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语文学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都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11]担负着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的责任。义教新课标和高中新课标都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入了课程目标,并分别以“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课程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另外,语言、思维和审美三个方面,均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言运用层面,学生可以通过语文学习,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厚植中华文化底蕴。[12]思维能力层面,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学习古人重整体、直觉、感悟的思维特点;审美创造层面,可以培养学生物我合一、情景交融、逍遥自适的审美愉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是融为一体的。语文教学内容以教材选文为主体,经由文本解读、关联语文知识、组织活动而确定。教材选文系统、助学系统和练习系统可以承载并阐释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13]

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均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识字与写字教学,可以让学生领略汉字字形之美,渗透“心正则笔正”等人格教育;阅读与鉴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走进文字背后的精神活动和人格主体,与古人神交,获得传统文化熏陶;表达与交流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学习古人的言说智慧,古为今用,以古开新;梳理与探究中,可以启发学生精研文本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密不可分,二者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水乳交融。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就是理解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因此,语文学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三、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须遵循当代性原则、学科性原则、生本性原则、浸润性原则。

1. 当代性原则

语文学科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等同于国学教育。国学教育旨在保存和阐发中国古代文、史、哲等各个领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而语文学科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仅限于其中便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培育语文素养的部分,要立足当代,去粗存精。编写教材时,要精选传统文化中可以阐释出当代价值的篇目;教学时,要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加以甄别、遴选、完善、阐释。因为经典作品是古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思考,其中既有历久弥新的成分,也有与当下价值观相龃龉的因素。例如,《伯牙鼓琴》有鼓励重情重义、珍视知音的积极意义,但在交友渠道多元的今天,因知音故去而不复鼓琴,不另觅知音的做法也有些偏执。教学中,教师要在肯定伯牙感情至纯至真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会不断遇到知己,要敢于寻觅,不要自我封闭。又如,《囊萤夜读》既有克服物质条件匮乏的困难、勤奋学习的积极意义,又有窄化学习内涵的局限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在古代,学习就是阅读经典;而现在,观察星空、听故事、做家务等一切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高尚的活动都是学习。

当代性原则并非为汲汲于实用,不惜对传统文化断章取义、过度解读,而是以礼敬的态度,以平常心态对待传统,“求识历史之真,以祈更好地了解传统,更正确地吸收传统的精华”[14]。古为今用,以古开今,是传统文化与当下思潮融合后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抱着“无用之用”的态度,不能沦为实用主义。

2. 学科性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15]义教新课标和高中新课标都强调思维、审美、文化等素养的提升,都应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16][17]语文学科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语文教材为主要媒介,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在文化经典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理解、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测词义、品味语言、鉴赏文法结合起来,感受古汉语简洁含蓄、言近旨远的魅力,领悟作品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在人文典故、风俗习惯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扮演、观察、讨论等语文活动,感受古人的生活智慧和高尚品质;在学习《赵州桥》《苏州园林》等课文时,要紧扣任务群类型,在学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的同时,感受古人尊重实践、热爱劳动、勤于探索的精神。文化常识、传统思想、道德品质等,都不能强行灌输,而应该帮助学生在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语文活动中感受、积累,最终内化为素养。总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蕴含于语言文字之中并通过语言文字传达出来的文化,紧扣“语文性”来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 生本性原则

生本性原则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生为本,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需要。中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具有顺序性、不平衡性和阶段性特征[18],因此,教师应对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人文典故、特色技艺、基本常识、整部作品等内容类别进行重构以适合学情。低年级注重具身学习、寓教于乐,可以角色扮演、综合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例如,学习“山”“本”等字时,引导学生感受古人造字的巧妙;学习《鹅》时,请学生观看白鹅戏水的视频,将自己的描述与古诗进行比较,感受古汉语的精练、传神。高年级则注重经典文本的阅读理解,可有意识地贯通文字、文章、文化,或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英文翻译进行对比阅读,将中西方同题材古诗对照赏析,引导学生兴致盎然地探究文本的文化意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方面,教师不仅要遵循文化自信、民族认同等,还要关注个体,引导学生与家庭、自然、社会建立积极的联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学习《孔融让梨》时,不仅要教会学生谦让有礼,更要启发学生体会“礼”的背后是对他者的“爱”,如哥哥食量大,哥哥平时关心自己,自己在作选择时应保证他人利益,等等。这样,学生获得的是正向的理解,而非弱小就应该被欺负的误解。

4. 浸润性原则

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语文+优秀传统文化”式的扩充增量、求新求奇[19],而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语文教学,使学生浸润其中,“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从而发挥其在培养学生身心和谐、自我修为、精神性灵方面的优势,克服重形式轻内容,重宣传轻内化,重表演、汇报轻修身、践行等问题。

教师要善于创设真实的情境,提供支架,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微观生活史反复揣摩作品,移情其中,获得情感熏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古代文化常识,更要通过学生的品读涵泳、切己体察和教师的激趣促思、榜样示范,让学生悠游其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并重,对古代的作品理解要用心灵的火花去撞击古人”[20]。在与作者的深度对话中,学生一方面透过文字,感受其背后的精神世界和人格主体,滋生心向往之、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冲动;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审视自身,在潜移默化中变化气质,提升修养。例如,在《少年中国说》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和梁启超流亡异国的狼狈处境,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自强不息、乐观自信、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和对中华少年的热切期待,并帮助学生理解“小我”和“大我”的关系:作为中国少年,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征程中,不应该扮演旁观者、评论者的角色,更不应“啃老”“躺平”,而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推动者,在成就“大我”的过程中升华“小我”。落实“少年精神”的途径是:今天发奋学习,将来努力工作。这样,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内化为德,外化于行,“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21],完成从读书到做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10]田慧生,张广斌,蒋亚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体系的理论图谱与实践路径[J]. 教育研究,2022(4).

[2]王宁.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J].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5(5).

[3]牟钟鉴. 以时代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N]. 人民日报,2016-04-25.

[4]陈云龙,任建英,曾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探讨[J]. 课程·教材·教法,2019(12).

[5][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7]吕洪刚,李小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释疑与实践路径[J]. 学术探索,2016(11).

[8][9][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9,5.

[11][12][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教材〔2021〕1 号[EB/OL].http://www.moe.gov.cn /srcsite /A26 /s8001 /202102 /t20210203_ 512359. html.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14]罗宗强. 古文论研究杂识[J]. 文艺研究,1999(3).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18]王道俊,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3.

[19]肖正德. 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突出问题及完善之路[J]. 中国教育学刊,2019(11).

[20]巩本栋,编. 程千帆沈祖棻学记[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82.

[21]张明仁,编. 古今名人读书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4.

(张志强:扬州大学教科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徐林祥: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3年12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END

相关文章

  • 最新“高中课程标准”,家长不可不知,学生不可不早做准备

    (摘要) 新课标重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文科目变化最大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

  • 古诗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历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直接的内容。更是落实立德树人...

  • 2018-11-03

    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民族之根,小学教育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如下价值: 1.知识上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助力学...

  • 调研所思

    通过今天曲师大教授来我校调研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情况,发现我们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扎实高效,内...

  • 刘荻:为什么国学不应从娃娃抓起?

    有人问:最近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

  • 传承中华美德,讲好中国故事

    为贯彻落实《潍坊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试行)》和《潍坊高新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

  • 辞旧迎新,好书相伴

    最近几年,语文教学有两个热点。一是传统文化教育,二是阅读。其中醉惹人眼球的就是名著阅读。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读...

  • 关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古诗文教学的思考 曹公奇 中国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 年会感想

    7月20至26日在辽宁盘锦参加“十三五”重点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第三届年会”...

  • 孩子在2500多年前还有了一群熟悉的朋友:我看浦江学堂

    你觉得什么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年初还印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教学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qd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