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时间只能应付浅阅读吗?
不一定,还是要看阅读的真正是什么。公众号虽然在视频媒体的冲击下日渐式微,但它是一个很好的内容沉淀工具,而且依托微信这个强大的平台,做作为知识获取的阵地,还是非常方便和实惠的,并不影响深度阅读。
我的阅读比较杂,时评、营销的、文学的都会看。有几个常看的公众号文章,给自己带来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的世界,听闻所未闻的声音,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沉淀下来的或新近发现觉得极有价值的内容。通过一些篇章介绍,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他们。
01 真实故事计划
我朋友圈之前看到有人转载,甚至有一位好像还是给该公号供稿的作者之一(写作,也培训如何写作),但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最近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网络上,有人将年轻人就业困难称为不愿意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而还有另外一种内容不断呈现,就是很多大厂辞职的和高学历年轻人开始做体力活。这就很有意思。
正好看到真实故事计划推出的文章《高学历年轻人,为啥去做体力活》。文章为一小有趋势的社会现象祛了魅,提出,这是一种社会刻奇,我是很有共鸣的。
从农村长大,太有感触什么是真正的体力劳动,而在两年前,我曾在住处附近找过一份收银员的临时工作。日工作时长超过10小时,收银时保持站立,手机械的运动,不问来人是谁,只看菜,看价,流水作业,表情已经麻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体力、脑力、情绪接近极限。
精神内耗?不存在,只有精神荒芜、麻木。而旁边的各种店,我观察之下,卖房子的,晚上8点半还在坐班,旁边饭店也未歇业,这种情况,人有发展吗?有升值空间吗?没有。
高学历人下沉的真正的问题是,由于社会分工的极度细化,年轻人在社会中有位置但没有价值感,因而丧失了存在感,这种高学历与低存在感的矛盾是极端撕裂的。
我又观察了一下这个号的选题,发现其厉害之处首先在这里。选题极端有咪蒙气质,标题的关键词撩拨视线。「父母服刑」「底层」「豪宅」「轻生者」「女代驾」……然而,他们标题厉害,却并非「标题党」,原因是他们确实投入去关注这个选题,呈现出更深广的社会面貌与思考,让我们看到社会的隐秘角落。
02 卢泓言
我是在刷即刻的时候看到一篇分享文章,于是感兴趣去搜索了这个账号,然后发现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他的文章主要涉及商业、互联网,但覆盖面极广,视野开阔,从作者的视角去剖析社会问题,感觉是触及了问题的根基,发人深省。他是80年代的记者后经历过互联网行业,现在好像是自由职业者。
《技术是中立的,结局是灾难的》一文辨析了一种现象,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少人为科技唱赞歌,或者是忽略科技带来的负面问题而声称科技是中立的,例如网络中各种审丑现场、猎奇窥私的盛行。
然而作者认为,科技是中立的,但是诞生在一个无法中立的土壤(人天性中拥有贪婪、窥探、猎奇等),结果导致互联网呈现堕落的倾向,放大了人的私欲,让社会两极分化更深。
而互联网的创造者也并非强者,他们面对社会技术的这种发展,其实也无力阻止,因此告诫我们要警惕、思考技术进步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要蹲的下去》写人在经受环境的驯化之后很难退回和适应原始的生活状态,对未来失去希望因而寻短的问题。例如富士康的一些案例,中兴的研发主管被裁后的自决。他主张这是人的心理状态问题,「人就像弹簧,只要缩得回去,就弹得出来。如果缩不回去,就业弹不出来了」,非常有启发。
篇尾那个不接受施舍的流浪汉让我印象深刻。做一个有弹性的人,能蹲得下去,也能站得起来,不让环境绑架灵魂的自由。他还有很多文章值得你去挖掘。
03 旧闻评论
这个账号关注很久了,主理人是宋志标,曾是《南方都市报》评论员,我主要是看时评。宋先生擅长从一个舆论事件的传播、走势和观点的纷繁去做总结性的分析,而观点老辣犀利,而观点之后也呈现了一颗良善的心。文风克制、谨慎、理性,精确,我很喜欢,虽然长句相当多,我有拷贝打印出来读。
《他们的一生略长于郑州水灾》,郑州暴雨我也曾相关注,而宋先生的文章带着无尽的惋惜批驳了那些为了宏大叙事和弘扬正能量而言里句外认为报道死亡「不合时宜」的舆论,在网络上不断活跃,这种声音的邪恶,荒诞、残忍,宋先生写的非常克制却有力,令读者心痛。
《乌鲁木齐之后》,这篇非常精彩,呈现那段特殊时期「官民对话」遇到了新的阻碍,提到了人们的新的觉醒、反思与审视,令人充满希望。辞情丰沛淋漓。
《取消罪犯子女考公政审?想多了 》是回应前阵子一个热点,尤其是在周委员和罗翔等公众人物为这件事发声之后。他溯源了考公政审的历史与现状,厘清了「体制内”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他总结说,不同观点可能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公平问题,而是阶级位置问题。此外,宋先生还写诗,不过我是俗人,大体读不懂。
04 王路在隐身
公众号主理人是前凤凰网主笔王路。王老师的公号内容非常丰富,他关注当下热点,也关注生活里的琐碎日常,尤其是人的情绪、认知、行为,分析的非常详尽,十分有说服力。他对佛教很有研究,给他的文章赋予了不同寻常的观察视角。文风朴实、简洁、有力。
《沉住气,吃硬饭》通过对引导他的学员写作改稿的故事,谈了人如何一步步自我雕琢,用他的话说是「修行」。
《情绪、行为与认知的改变》,这篇我看完还分享给一位做青少年学习培训班的朋友。这篇关注抑郁症的文章,分析抑郁症的来源,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问题共同导致的。辨析了行为上的正常与异常的区别,这背后是不同的认知模式、情绪模式、系列行为模式的连锁反应和反复强化导致的。如何改善和帮助?从情绪模式入手,建立良好的认知和协同,进入良性循环。
教育系统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的更新太慢了,父母那一辈接受的教育已经无力解决新时代人的问题。虽然做起来很难吧,但是能认清已经很不易,总是一条可以信任和尝试的路,对于深陷泥潭者,这应该属于救命稻草吧。
最后,限于篇幅未完待续,如果你也正好喜欢,或有些启发,那再好不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