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大人到天津卫视察,当地官员把他请到当体特色小店,奉上了一碗茶汤。这茶汤可谓当地一绝,颇有名气,由杨七杨巴俩个人合伙开办,叫做杨家茶汤。这茶汤最绝的是上面撒的那一层碎芝麻,喝来香浓可口。但李中堂却误将其看作是尘灰,一怒之下就把茶碗狠狠摔到了地上,当地官员无人知晓是什么原因。唯有旁边站着的杨巴,立马觉察,当即跪下来说:不知大人不喜欢芝麻,罪该万死云云。李中堂一听,对他的临机应变大为赞许,赏了银子,心情大悦。从此杨家茶汤名声大振,名字也就改成了杨巴茶汤。但这个茶汤真正的手艺其实是杨七的。
这是冯骥才先生的《世俗奇人》里头的一篇故事,叫做《好嘴杨巴》。

看似有趣的故事,内含的话题却并不轻松,放在当前的时代尤为如此。一经深入,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产品重要还是营销重要(当然营销包含产品,这里指的是销售推广环节);
第二层:实质重要还是表现重要;
第三层:内容重要还是形式重要。
国人通常是喜欢把权重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上面,对于表面的、虚无缥缈的东西都是怀有贬损的想法的。这正符合传统的价值观,“巧言令色鲜矣仁!”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东西好,什么宣传、形式、包装都不重要。再俗了说,“会叫的狗不咬人嘛!”差的东西才需要拼命叫卖呢。
但这其实是农耕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的商业社会却是有着另一套自身的价值体系的。由此,在传统社会被视为美德的品质放到现代社会可能显得迂腐和不合时宜了。比如沉默是金,比如耻于谈利。
在一个纷纷扰扰的商品社会,大部分人际关系是陌生人关系,一个人每天遇到的是海量新鲜事物和超负荷的信息量,完全无暇对此予以甄别。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人们很难分清事物的本质。在极短时间内要做出各种选择的情境下,基本上形式和包装将碾压产品的实质,成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领域。狭隘的说,我们可以管它叫“品牌”,但实际上其涵盖的范围是远远超过品牌的。
在职场上,大部分时候你写的报告比实际做的工作更重要;领导怎么看你,比你真实的能力更重要。很多人非常鄙视这样的现状,但管理学告诉我们,这叫“沟通”。职场上放在首位的能力其实就是沟通能力。
有一次看到一个电影导演的采访,已经忘了是哪一位导演,但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电影的形式比内容重要太多,大家拍的内容其实都差不多,几十年来都在反复拍相似的内容。所以看电影拍得好不好,主要还要看你是怎么拍出来的。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很多还是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往往会对很多当今的社会现象产生不适,不少人认为是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不能否认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种种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是老思想作祟罢了。
冯骥才先生在最后写到,“杨家茶汤”更名为“杨巴茶汤”,“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带着一种调侃却也能体会到暗含的贬意。
没有杨七的茶汤,光靠你的嘴,你上哪成名去呀?虽说嘴好很重要,但杨巴,你有点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