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世界安徽师范大学浅秋文学
对《追忆似水年华》开头的一种解读

对《追忆似水年华》开头的一种解读

作者: 渭城的天空 | 来源:发表于2022-01-15 18:50 被阅读0次

最近看到一种对《追忆似水年华》开头的有趣解读。

原作的开头如下: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半小时之后,我才想到应该睡觉;这一想,我反倒清醒过来。
我打算把自以为还捏在手里的书放好,吹灭灯火。睡着的那会儿,我一直在思考刚才读的那本书,只是思路有点特别;我总觉得书里说的事,什么教堂呀,四重奏呀,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争强斗胜呀,全都同我直接有关。
这种念头直到我醒来之后还延续了好几秒钟;它倒与我的理性不很相悖,只是像眼罩似的蒙住我的眼睛,使我一时觉察不到烛火早已熄灭。
后来,它开始变得令人费解,好像是上一辈子的思想,经过还魂转世来到我的面前,于是书里的内容同我脱节,愿不愿意再挂上钩,全凭我自己决定;这一来,我的视力得到恢复,我惊讶地发现周围原来漆黑一片,这黑暗固然使我的眼睛十分受用,但也许更使我的心情感到亲切而安详;它简直像是没有来由、莫名其妙的东西,名副其实地让人摸不到头脑。
我不知道那时几点钟了;我听到火车鸣笛的声音,忽远忽近,就像林中鸟儿的啭鸣,标明距离的远近。汽笛声中,我仿佛看到一片空旷的田野,匆匆的旅人赶往附近的车站;他走过的小路将在他的心头留下难以磨灭的回忆,因为陌生的环境,不寻常的行止,不久前的交谈,以及在这静谧之夜仍萦绕在他耳畔的异乡灯下的话别,还有回家后即将享受到的温暖,这一切使他心绪激荡。
我情意绵绵地把腮帮贴在枕头的鼓溜溜的面颊上,它像我们童年的脸庞,那么饱满、娇嫩、清新。我划亮一根火柴看了看表。
时近子夜。这正是病羁异乡的游子独宿在陌生的客舍,被一阵疼痛惊醒的时刻。看到门下透进一丝光芒,他感到宽慰。谢天谢地,总算天亮了!旅馆的听差就要起床了;呆一会儿,他只要拉铃,就有人会来支应。偏偏这时他还仿佛听到了脚步声,自远而近,旋而又渐渐远去。门下的那一线光亮也随之又消失。正是午夜时分。来人把煤气灯捻灭了;最后值班的听差都走了。他只得独自煎熬整整一宿,别无他法。
我又睡着了,有时偶尔醒来片刻,听到木器家具的纤维格格地开裂,睁眼凝望黑暗中光影的变幻,凭着一闪而过的意识的微光,我消受着笼罩在家具、卧室乃至于一切之上的朦胧睡意,我只是这一切之中的小小的一部分,很快又重新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同它们一样变得昏昏无觉。还有的时候,我在梦中毫不费力地又回到了我生命之初的往昔,重新体验到我幼时的恐惧,例如我最怕我的姨公拽我的鬈曲的头发。
……

约翰·D.莱昂斯在《法语文学》中有一段评述:

这里以叙事者关于睡觉和醒来的叙述开头——令人吃惊的第一句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读者无法知道是谁在发表这一声明——事实上,主人公的名字在组成整部作品的七部子作品中很少被提及,但很快就清楚了,关于这个“我”存在某种非常大胆和神秘的东西。

在看书时睡着了,他写道,有时候在半小时后醒来时,仍想着之前正在读的那本书。但是这些想法往往有一种特殊的形式:“我总觉得书里说的事,什么教堂呀,四重奏呀,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争强斗胜呀,全都同我直接有关。”叙述者用了几页的篇幅,对意识觉醒时的内容进行了调查,并对思维主体与一系列完全不同的客体的认同进行了评论。大脑起初并未将它们当作是客体,而仅仅是将之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对于读者而言,这个事实最令人吃惊。

叙述者继续追踪分离阶段,思考者重新回到清醒的世界,并且不再理解最初看起来如此天真地显而易见的梦中的想法。

这部小说的开头几页,以其对自我边界的彻底质疑,深深地扎根于法语文学的传统。蒙田在《随笔集》“论实践”一章的一个著名段落中叙述了他在一次摔倒后恢复意识的经历,卢梭在他的《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也这样做过。笛卡尔在《方法论》中也曾试图剥离自我意识,回归简单的存在意识,后者先于任何有关思考自我的性质的现有认识。

在普鲁斯特的时代,弗朗茨·布伦塔诺和他的两位杰出的学生,埃德蒙·胡塞尔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教导,使这种笛卡尔式的质疑重新流行。普鲁斯特当然知道亨利·柏格森的作品,他关于时间意识的著作经常被拿来与普鲁斯特的作品相比较。尽管普鲁斯特可能是自主地对自我清醒的现象学产生了兴趣,但不可否认,他为意识、感觉和记忆的探索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具体性。

他还重新凸显了童年。关于上床睡觉和醒来的开场冥想引出了在贡布雷的暑假期间的家庭就寝仪式。为了让孩子从睡前必须与母亲分离的痛苦中分心,他的家人让他在自己卧室的墙上投射一盏幻灯投影,在那里,用图像展现的传奇故事中的英雄戈洛,展示了他根据被投射于其上的物体——门把手、窗帘、墙壁——自我变形的能力:“戈洛的身体……能对付一切物质的障碍,遇到阻挡,他都能用来作为赖以附体的依凭,即使遇到门上的把手。”

如此,作为一个成人叙述者,马塞尔能够将清醒的自我想象成一座教堂或国王与皇帝之间的较量,这一能力在孩子对幻灯展示英雄形象的体验中得到了预体现,因为这种体验超越了时间和地点,成为他本身。

弗洛伊德用另一种方法教授童年经历的长期影响,而普鲁斯特则用这种延绵不断的叙事模式以及人们确认——以及与之认同——主人公角色的能力,把童年和成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关文章

  • 对《追忆似水年华》开头的一种解读

    最近看到一种对《追忆似水年华》开头的有趣解读。 原作的开头如下: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

  • 2017-05-16

    追忆似水年华

  • 《文心雕虫》381

    追忆似水年华

  • 时空蒙太奇-《追忆似水年华》的意识流空间

    时空蒙太奇-《追忆似水年华》的意识流空间 《追忆似水年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

  • 追忆似水年华

    chapter 1 “他要结婚了,你收到请柬了吗?” 飞哥给我发微信的时候,我刚刚送走一波游客,正开车回民宿。 我...

  • 追忆似水年华

    流年似水,恍惚间,女儿已然高过我半头,那个曾经在出生时就被护士阿姨赞不绝口的小不点 ,不知何时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

  • 追忆似水年华

    文/甜点 收藏怪翻出陈年书信,歪斜的字迹,泛黄的照片,丑逼的模样。可不一会儿就时空倒转,热泪盈眶。 回忆让我们有路...

  • 追忆似水年华

    对于七十后的我,接触计算机是从校微机室里的几台硕大老旧的256开始。那时是自愿报名参加的,班上一小部分同学报名学习...

  • 追忆似水年华

    文|毛竹 往日之情,早已挥霍无度,心里只存留着那年少的回忆。 都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过好当下,可那些让我深刻心底...

  • 追忆似水年华

    文/张亚良 表姨看到我的第一眼就惊讶的说:“哎,你不是那个,那个…………”,一时语塞的她满脸疑惑,仰着脸挠着头。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追忆似水年华》开头的一种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xx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