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小学课文论述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好像下棋,下棋的人反而没有看棋的人看得清楚,又好像有一个在迷宫里走来走去走不出来,而一个在高空中的人一看就看出出口在那里。听起来很有道理。
有不少人觉得是“当局者未必迷,旁观者未必清”。严介和先生就说,对平庸的人来说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卓越的人来说,应该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想想也是,好多成功者,在他创业之初,反对者众(亲戚、朋友、路人),支持者少或无,但是他愣是坚持下来成功了,比如马云等等。
那到底什么时候时候、什么人适合呢?如果说事后已经落定尘埃了,再来盖棺定论,那个人当时是迷的、这个人当时是清的,你都很清——这谁都会。如果是在发生时、在那个情景下你迷不迷。是什么可以让你清、让你迷?
其实,纯粹的、抽离的比较“旁观者”、“当局者”谁清谁迷,毫无意义。每个“旁观者”、“当局者”他的背景知识、能力、情绪状况千差万别,不在同一个起点上,所以结果也会各不相同,有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这样比来比去,人们也掌握不了、追求不了如何让自己清的方法。除了思想家,对生活毫无助益。
真正决定是清是迷的因素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没有横、侧、远、近、高、低等各个角度全局的看,是领略不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因为当局者、旁观者区别的缘故吗?不是,是格局之异!
古时候,医学世家的家人生病的时候,通常,要请其他大夫来看病、而不是自己来看。为什么?是因为怕关心则乱,而导致误判!通常,球队成绩不佳换主教练,换的不仅仅是思路,还有情绪(沉醉在一种败的情绪或一种固有思维、方法坚持的情绪)。通常,一个好的会议主持者不会过多介入到一种方案里,而是会保持独立,综合各方意见,不仅仅是格局,还有情绪(不沉醉)。
所以,与其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者“当局者清,旁观者迷”,不如说格局者清、沉醉者迷!
那么,如何让自己尽可能清呢?
毫无疑问,首先要树立整体格局,无论是当局者、还是旁观者,有整体格局才有可能清。
其次,情绪上要冷眼旁观自己,至少定期抽离那个你投入的局,冷静地回观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