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什么地方,那么我永远都不会去那个地方。”
这句话听起来有几分幽默的感觉,实际上却暗藏着一种高深的智慧,那就是——逆向而生。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成功,正如很多人不想死去一样,我们虽然不能确定自己会死在什么地方,但至少可以明白哪些事情会加速我们的死亡,比如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吸烟酗酒等等。
同样的道理,我们虽然都想成功不希望失败,虽然我们难以预测最后的结果和最终的结局,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一些会导致失败的原因和行为。
如果我们不做或者少做那些会导致失败的事情,我们也就离成功很近了,至少我们不容易失败。
2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一心一意想要“囊除奸凶,兴复汉室”,不曾想却遇到了司马懿,在智力上,司马懿不及诸葛亮,但是在智慧上,司马懿不逊于诸葛亮。
司马懿当时就已经想清楚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和诸葛亮交战,只要不输就好,不输就能赢,那么我如何做到不输呢?那就是坚守不出。
最终把诸葛亮熬得油尽灯枯,客死五丈原,战局以司马懿的胜利而告终。
简单来说,一件事情事先想一想:失败的样子是什么样的?最糟糕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最大的损失又会是什么?
想清楚上面的这三个问题之后,就已经把期望值降到了最低,虽然这样的额剧情充满了悲观的色彩,它有一个可见的好处,那就是尊重事实: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
3
于是我们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既然最坏和最差的结果也不过如此,那还有什么可畏惧的,放开手干吧。
这是在心态上的调整,这样想了之后,结果往往会给人以超出期望值的惊喜。
接下来也就是更加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问问自己,为了避免失败,我应该:
1、不做什么?
2、多做什么?
3、少做什么?
比如我上高中前我的初三班主任就告诫我们两件事:高中阶段,两件事尽量不要做,一是谈恋爱;二是打游戏。
后来的结果证明,全班40个人,只有5个人谨遵老师的教诲,不谈恋爱,不打游戏,高中三年之后都考上了985大学,其他的40多人要么复读要么上了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
股神巴菲特的投资之道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著名的巴菲特午餐上就分享了自己的智慧:
不做什么?不投自己看不懂的公司。
多做什么?多研究财务报表。
少做什么?少犯常识性的错误。
4
回到我们的学习工作中,比如你打算参加一门考试,想到最坏和最糟糕的结果无非就是没考上,然后自己先前的准备和努力都白费了——我相信应该没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沮丧的了,随后再进一步思考,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多做什么?比如多做题!不做什么?比如不看电视,不玩游戏!少做什么,如少玩手机。
在工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想想自己的工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变得非常糟糕,由此进一步思考为了避免这样的槽糕情况的出现,自己应该多做什么?少做什么?不做什么?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与其研究成功的方法和经验,不如探索失败的原因,毕竟成功难以复制。就像人人都在学华为的管理,可是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60分,但是失败就不一样了,因为是吧是相对普遍的,是有着大量的数据基础的。
当我们预想到了足够多的失败,通过“不做”、“多做”、“少做”这样的逻辑法则避免了足够多的失败,我们也就更容易成功,这就是逆向而生的成功法则.
5
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为自己写一本书,书名我已经想好,就叫《避免失败指南》,序言我已经为大家写好,请大家和我一起高声朗诵:
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
我热爱失败,但我更想拥抱成功。
我比任何一个人都更加清醒,想要成功的最佳方式,那就是努力避免一切导致失败的原因,就像玩游戏一样,只要我一直处在游戏中,就有着无限的机会靠近成功。
成功的人各自有成功的路径而且难以复制,失败的人总是会走在相同的路上。和成功相比,失败的数量虽然庞大,却更有规律,而且出错的种类往往都是有限的。
于是我不断地思考如何避免失败,明确了不做什么,多做什么和少做什么的相关事情和内容,抓紧生命的每一分和每一秒去践行自己的人生指南,和失败越来越远,和成功就越来越近。
网友评论
你是属于谈恋爱了呢还是打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