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北方人农历腊月廿三过小年,南方人农历腊月廿四过小年。似乎不太准确。漳州地属南方,但漳州人大多是在廿三过小年。
记得十几年前,刚来漳州不久,廿四早上去买拜祭物品时,老板非常奇怪的问:“昨天祭灶神,你怎么今天才来买?”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同一个传统节日居然有不同时间举行的。
另一种说法是“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官家的小年腊月廿三,百姓家的腊月廿四,而水上人家疍民则是腊月廿五。虽然老家隔壁村住的都是疍民,但我从没留心过他们是否廿五才过小年。
此外,我曾观察到,有些省份的同事是没有小年祭拜灶神的。
大约从我读小学三年级起,父亲就安排我每年协助母亲祭拜灶神。儿时不太懂是啥意思,只觉得这事严肃而庄重。母亲在晚饭过后照例要把灶台清洗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残余的油烟。父亲则去请了新的灶神像,买回灶麻糖和瓜果。母亲把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的旧灶神像请下来,清洁了墙面,将崭新的画像贴回灶台墙上。摆上三杯清茶,五杯米酒,六盘果品和灶麻糖,点两盏烛火,燃一束香,招呼全家人,每人三根香拜祭后再插进香炉里。接着是漫长的等待。孩提时最期待的莫过于祭拜结束后,父亲把灶麻糖分给我们吃的时刻。那是一年中难得的一次全家聚在一起共享糖果、瓜子、花生、麻枣、苹果、梨、橘子、香蕉等等。在等待期间,母亲每隔一段时间便去添酒一次。后来我略大一些了,母亲便教我如何分次添酒。若干次后,酒杯恰好斟满,这时香也燃尽了。母亲拿出备好的金箔,叫我们兄妹几个围着火盆,一人烧一叠。母亲口中念念有词,大约是感谢灶神一年来的庇佑,请灶神上天述职过年多说好话,祈求来年继续保佑我们全家平安。金箔燃尽后,父亲便到屋外燃放鞭炮。祭灶仪式结束。
整个过程庄重而严肃,平常叽叽喳喳爱说话的孩子们在祭拜过程中是被禁止喧哗嬉闹的。真要聊什么,也需要压低音量低声细语的说。这一要求,无疑让我产生了对神明世界的敬畏之心。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们都成家立业,各自在不同的大城市扎根。传统的各种祭拜都遗留在了乡村。跟随我们新家而走的是灶神。随着物质资源越来越丰盛,精神生活越来越富足,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只是过年的年味却感觉越来越淡薄。惟有小年,因着祭灶仪式让我这新城市人依然能体会到一缕从远古飘来的传统的幽香。
我猜想父亲母亲当年邀我一起祭灶,也许只是希望我长大后懂得如何操弄而不失仪。现在,每年的祭灶仪式,我也拉着女儿老公一起进行。我不知道小姑娘长大成立新家后,会否延续祭灶仪式,当下我只想给小姑娘尽可能保留一丝丝年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