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父母们谈论孩子不肯刷牙的苦恼。其实,很多成年人也不喜欢刷牙。
有位女生在网络上抱怨男朋友不刷牙。她说,每天她都要督促男友去刷牙,但男友就是不刷。她觉得刷牙是每个人每天必做的事,他们甚至因此争吵多次,但是男友就是不听。她说,实在难以理解男朋友为何长期不刷牙。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肯刷牙呢?
(01)
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茵认为,我们在儿童时期和养育着的互动经验,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模式。
这些早期的关系经验被内化到我们的潜意识深处。
刷牙是最早的社会化训练之一,不刷牙又反应了怎么样的客体关系?
有位妈妈来咨询孩子不肯刷牙问题。其实她的孩子最初还是乐意刷牙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有次换了新牙膏之后,孩子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刷牙。
一直以来,她都是给孩子用儿童牙膏,但是那段时间她太忙了,牙膏用完了也没来得及买。姥姥在带孩子刷牙的时候,就让孩子用了成人用的牙膏。
一开始她还以为是牙膏的问题,她曾试着给孩子换了其他的牙膏,但是孩子仍然不愿意刷牙。
后来,我们在咨询中讨论到给孩子断奶这件事情上才知道,这位妈妈给孩子断奶的时候,在乳头上涂了清凉油,这让孩子感觉非常难受。
虽然很成功的断了奶,但是那种体验孩子记忆深刻。
而那时候姥姥给孩子使用的牙膏,是薄荷味的。所以,孩子有过那次刷牙的体验后,就再也不愿意刷牙。
牙膏的味道曾经破坏了,早年口腔美好的味觉或饮食体验,这勾起了孩子的愤怒和不安全感,勾起了孩子曾经的分离体验。
孩子在和牙膏的这个客体的关系层面上,有太难受的体验,所以他不要刷牙。
小时候,因为这个味道,他和母乳有了分离。这次又再一次的感受到了这个味道,而这段时间是妈妈太忙,没发照顾他,孩子曾经体验过的分离感受就再一次被激发了。
不刷牙,是为了防御体验早期客体关系中,带来的创伤性体验。
(02)
玛格丽特·马勒在客体关系模型里面提到,孩子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当孩子经历了一段和妈妈的共生期后,就进入了个体化历程,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孩子会开始探索和认识自己,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呈现一个特点,喜欢吃手。
这个意识会激发了孩子对身体的探索,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喜好和选择。
这些探索最初大多都是通过嘴来完成,也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口欲期。
这个时候的孩子,吃手吃玩具,看见什么都会往嘴里放,他们是在通过嘴来认识和体验事物。
这个过程,是孩子主动去发展的过程,孩子也会习惯这种体验,哪怕他以后不吃手了,他也有过这样自主探索的体验过程。
但是,刷牙恰好违背这个体验,把牙刷放到孩子的嘴里,这其实是在完成我们成年人所想要的动作,而未必是孩子主动想要的动作。
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的话,刷牙,就像是一种口腔被入侵的行为。
孩子的自主权受到了干涉和挑战。尤其是,父母们会担心不刷牙对牙齿不好,可能会有蛀牙影响发育等等,这是我们成年人考虑的事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可能对此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同时,成年人也会因为孩子的不乐意,反复和孩子讲道理,甚至是吓唬和逼迫孩子刷牙。
这就等于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权力冲突,搬到了口腔卫生的战场上。所以孩子会越来越不喜欢刷牙,于是,就出现了拖延和拒绝刷牙,以此来抵御父母,维护自己的自主权。
不肯刷牙,是因为刷牙被赋予了入侵的意味;
不肯刷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边界不被父母的意志侵占。
(03)
有个朋友说,她老公每天只刷一次牙,甚至有时候干脆都不刷。但是刚恋爱的时候,出门散个步都会主动去刷牙,结婚之后就越来越懒,每天只刷一次都觉得麻烦。
后来,她甚至给老公买了电动牙刷,也就只有在她的督促下,老公才会刷牙刷得正经一点。
这让我想起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喜欢打扮自己,注意自己的形象。
比如他们会留意自己是不是双眼皮,自己的牙齿美不美白。有的孩子即使小时候不刷牙,在这个年龄段也会变得主动的去刷牙了,为什么?
因为他们开始在乎自己的形象外表,而背后的根本动力是,在乎对异性的吸引。
因为牙刷好了,口气清新,这样不会遭到异性的反感。同时,也意味可以接吻的几率更大一些,而不刷牙的话,会有口臭,会让别人莫名的反感和远离。
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谁会愿意和脏的人在一起呢。
不刷牙,无意识的让自己口臭,某种层面来说,正好打造了一个和他人接触的距离。也许是他们潜意识故意要把自己搞得脏一点,以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距离。
如果放在亲密关系中,那可能是为了,可以防御接吻产生的性冲动和羞耻感,防御对性的美好。
刷牙后的口气清新口腔清爽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无法享受美好有可能是对早年关系的忠诚。
就像那位需要妻子督促才去刷牙的丈夫一样,在结婚前,他有很强的动力,为了吸引对方,他主动去刷牙,而结婚之后,他用懒来召唤妻子对他的照顾。似乎自己已经没有了主动刷牙的功能,而刷牙功能的丧失,就好像是对妈妈的召唤一样。
他把妻子变成了母亲,自己仿佛退行成了一个小孩,需要‘妈妈’催促着督促着他去刷牙,某种程度上就像在重复体验早年的客体关系。
不肯刷牙,也许是为了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距离,而这样的距离,可能是对早年客体关系体验的重复。
(4)
不肯刷牙的背后,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刷牙,刷的其实是一种早年的客体关系。
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刷牙,不愿刷牙,一定要去看看,是否因为曾经在刷牙的过程中,让孩子体验到了不愉快的情绪,或是让刷牙变成了亲子间的权力斗争。
譬如,文章开头讲到的那位妈妈,她后来增加了陪伴孩子的时间,更换了牙膏,也没有逼孩子刷牙。在接纳和和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分离创伤得到了修复,同时也不再排斥刷牙。
另外,父母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转化问题的焦点,很多的儿童绘本其实都有提到,可以和孩子玩刷牙的游戏。
《游戏力》里面就有一个“刷牙机器人”的游戏。
孩子只要说一句咒语,就可以把父母变成刷牙机器人。机器人要一切听从孩子指令,是往前还是退后。当孩子拍拍手的时候,机器人就可以过来刷牙;孩子举起手的时候,机器人就会立马停止。
父母在扮演机器人的过程,其实就满足了孩子从被动刷牙到主动刷牙的意志。
把任务变成游戏的过程,会让孩子体验到自我掌控的感觉,让孩子觉得刷牙不是父母给他的任务,不是父母意志的干涉,而是和父母一起进行的游戏。
也许这个过程会有些慢,但是这样的体验逐渐形成了习惯,孩子就不会觉得刷牙是件让人痛苦的事情。
父母希望孩子刷牙这没有问题,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刷牙变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立面。
作者:吴在天,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