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为了要求自己自律,特意上网查过它的具体含义,度娘的官方解释是→
公众号:曹小力但我总觉得这个释义有点牵强。事实上,在心理学范畴中,自律的含义是:自我克制内在的冲动以及面对各种诱惑时所做出的努力。而且往往自律的人,更在意个人的长远利益,而不是当下的种种诱惑,从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吧:
明知道在减肥,却管不住嘴依旧吃吃吃;
明知道该早睡,却凌晨一两点还在刷朋友圈;
明知道运动很好,却总是懒在家里不出门;
明知道考试快来了,却一直拖延不想翻开书;
等等
...
明明知道很多事情该怎样去做,甚至也有了可行的计划,但就是迟迟不行动,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拖延症,更重要的,就是严重缺乏自律的能力。
人往往是贪图安逸享受的,这是人的本性,所以自律这个词在大多数人脑海里是个非常harsh的词。
自律等同于个体在精神和身体上要经受一定的束缚,比如为了健康,就得克制自己大吃大喝的冲动,为了有好成绩,就得刻苦勤奋早起晚睡背单词做题。人生事总难两全,享受了这个,就势必要放弃那个。
而真正自律的人,还离不开一个词:专注。你一定见过运动上瘾的人,他们的专注决定了他们可以达到自律,而自律习惯的养成又反过来增强了他们自身的专注度,这是个双向的良性循环。
但更多的人,在生活中,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根本达不到自律习惯的养成。特别是那些不相信人可以控制或者改变自己行为的人。
有时候,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 ta 对自律可行性的认知。譬如固有思维模式的养成,不得不承认,也或多或少来源于其家庭成员的影响。
曾经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经常通过体罚,打骂的方式教育小孩,非常不利于孩子自律能力的形成。反而通过语言的交流和教育,对孩子自律习惯的养成有积极作用。再比如,父母的自律能力低,往往孩子的自律性也差。
我们作为成年人,特别处在二十多岁年龄段,不管是对学习还是工作,亦或者其他事情,其实经常需要“自律”这一项能力。
有朋友说,主观上对自我设定目标的实现也是影响自律能力的一个原因,我特别同意。个人的目标感,或者说对某件事的在意程度,确实决定了人在面对很多诱惑时仍然可以做到自律,并且坚持下去。
有句话是,你深信一件事情,那件事情成功发生的概率就会变大,这大概也是著名的“吸引力法则”要传递的核心观点。自律也一样。
你要相信自己选择的方式,各项计划的安排(当然,前提是计划可行,符合实际),并且对自己目标实现有充分的信心,然后坚持去做,那你就能做到自律,还能收获自律的成就感。
除了这些,想达到自律很重要的一步是:行动。
没有行动,只是在脑海中想的天花乱坠也没有什么卵用。行动,往往是做到自律关键的一步。另外,学会给自己细化目标,然后为每一个小进步而鼓舞自己,进行自我肯定。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和状态,也有助于锻炼自律能力的养成。
最后呢,想问大家,此刻你脑海里想到要干什么事了吗,赶快行动起来。合理有效的约束自己,一定是成功的前提。
就酱,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