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
《论语》学习第356天,15.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学习第356天,15.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1-07-02 06:59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56天

原文阅读: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讲解: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启发思考: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而详。远虑是什么?远虑就是从一个大的历史尺度、长时间周期,从全局的视野来观察、思考、选择、决断。《孙子兵法》也说过,“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这种全局统筹和长期规划的思维方式,对于不论是个人、企业、单位还是国家,都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所以,李泽厚先生说:这话既是讲治国,也是非常好的人生格言。如果没有全局的视角,没有长远的眼光,只看见当下,只顾眼前的局部利益,在复杂的局面下也是不能处理好局部问题的。

        那么,如何做到远虑呢?有无数智者贤人论证过和实践过许多方式,这里,限于篇幅和能力,只从两种思维方式去探讨,一是未雨绸缪治未病的上游思维,一是借助未来塑今日的预期思维。

      首先说,远虑是一种上游思维。上游思维的概念来自美国2020年出版的一本畅销书《上游:在问题发生之前解决问题》,作者是著名的“希思兄弟”中的弟弟,杜克大学的丹·希思。书中把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的思路称为“上游思维”。反过来说,如果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再手忙脚乱地去补救,那就是“下游思维”。

        大家都知道“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但是桓公说“寡人无疾”,不但不听,还指责他“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后来,桓公一拖再拖终于没有机会救治了。

        所以,上游思维是在问题没有发生之前、在没有任何迹象的时候,我就考虑到而且安排好了长远的事。近忧,则是下游思维,已经出事了才想起来担心,那只能疲于奔命。

        不过,上游思维最重要的还不仅仅是有提前发现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有主动积极的责任感。因为你认为这里有隐患,可别人都觉得没问题。而且就算有问题也不是你的问题。作为一个旁观者,想要去解决一个在别人看来不存在的问题,这得有多难。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两种人更像是在下游解决问题的人 ;鲁迅说“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两种人更像是有上游思维。他们不是在解决别人给指定的问题,他们是没事找事,去解决没有人要求他去做,不紧急但很重要的事情。

        有上游思维的人,似乎恰恰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士”。士就是有一种责任感,士就总是要积极主动。我是国家的栋梁,我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别人看不见问题的时候,我得能够发现问题。不是自己的事儿,也要当做自己的事儿。有了眼光和责任感的上游思维,积极主动去关注重要的事,这大概也是君子的一种理想的状态。

      接着再来看一下,远虑也是一种“预期思维”。现代金融学的思维方法论里有一种“预期思维”,就是培养一种关于未来前瞻式的思维方式,借助未来为现在提供动力。

        什么意思呢?“预”就是关于未来,涉及的是不确定性。“期”就是判断和估计,关于未来情况的估计和判断就是预期。预期能够重塑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意思就是,一个人关于未来的想象、判断和信念,会塑造他今天的状态。用一句鸡汤话来说,人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而且,不限于个人,包括企业、甚至国家,对未来的预期都会影响现在的决策,塑造当下的状态。

        举个小例子,比如说把一个白领的工资和薪酬,看作是公司给出的定价。而这个价格的决定因素中,就包括了公司对他的未来预期。如果用人单位预判他有持续学习、提升的空间和能力,会安心工作,也就是说对他的预期越长期、稳定,乐观,给出的薪酬水平和上浮的弹性就越高。这里的薪酬定价就体现了对未来预期的价值。

          在这种技术迅猛迭代、社会飞速转型的当下,预期思维可能已经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一个人思维方式中的标配。在未来真正地成为一个具有预期思维,才能够快速适应社会转型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习第356天,15.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ce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