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与胃的关系。
生理上脾主运化,其气宜升,喜燥恶湿;胃主受纳,其气宜降,喜润恶燥。
胃气只有下降,饮食才能不断的受纳,并下传至小肠;脾气只有上升,水谷精微才能上输于肺,而布散到全身。
脾为阴脏,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柔润而恶燥。所以脾与胃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饮食的传化过程。
在病理上,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则可影响到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腹胀,呕吐等。若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气不降,也可以影响到脾的运化与升清,出现腹胀、泄泻等。
2肝与胆
生理上,胆附于肝,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保证了胆汁的排泄通畅;胆汁的排泄无阻,有助于肝的疏泄。
在病理上,肝和胆相互影响,肝失疏泄则影响胆汁的分泌排泄。反之,胆汁排泄失常,也会影响到肝的疏泄。形成肝胆同病,如肝胆湿热,肝胆火旺等。
3肾与膀胱
生理上,肾主水,膀胱主贮尿与排尿。膀胱的贮尿与排尿,依赖肾的气化。肾气充足,气化功能正常,则膀胱开合有度,贮尿、排尿正常。
病理上,如果肾气不足,则膀胱开合失常,就可出现小便不利,遗尿,失禁等。
4腑与腑的关系
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饮食入胃,下移于小肠,小肠对食糜再进一步消化。胆排泄胆汁进入小肠以助消化,通过小肠的消化而泌别清浊。
清者为水谷精微和津液,经脾的运化和转输,以营养全身,浊者为剩余的水液和食物残渣,水液经肾的气化,一部分渗入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食物残渣下传大肠,经大肠吸收水液和向下传导,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不宜滞,所以古人有“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的见解。
在病理上,六腑相互影响,相互传变。例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导致大肠传导不利,大便秘结不通;而大肠燥结,也可影响胃的和降,使胃气上移,出现恶心,呕吐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