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安慰无用,因为它并非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
今天和你聊聊“安慰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三十而已》播到第23集,钟晓芹终于在广大网友的期盼下,和陈屿离了婚。虽然离婚不离家,但是两个人关系已然破裂。
不得不说陈屿的碎嘴是一大原因。
这两天,网友给陈屿起了个外号叫“陈养鱼”,来吐槽他的不会说话:每句话总是能精准地踩到“雷区”。
两人相亲认识,平日里你爱养鱼,我爱养猫,性格和爱好迥异,感情乏陈可味,别扭地凑合着。
钟晓芹意外怀孕和流产是个转折点,在她30岁生日时,俩人爆发式决裂。
她质问陈屿:“不留意门、不留意猫、不留意我,像你这样的人,到底为什么要结婚啊?”
陈屿答复:“我结婚就是为了轻松省心,都说婚姻是避风港,这有错吗?”
钟晓芹气得暴走:“自从孩子没了,我天天失眠,靠着这些耳塞睡觉,你知道吗?你关心过吗?!”
陈屿直接回怼:“真要有这么严重,你该看病看病去,跟我嚷嚷什么?”
钟晓芹忍无可忍,摔了一地东西,亲手砸了鱼缸。
两人婚姻随之破裂。
陈屿真的渣吗?
随着剧情的推进,一系列细节表明,在“追妻火葬场”的路上,陈屿是爱钟晓芹的,否则他就不会在听到胎心的时候心花怒放,也不会专门量了鱼缸的尺寸贴心准备婴儿床。
而他们的沟通又是存在问题的。其中一个致命伤,是陈屿的“共情无能”。
缺乏共情,就无法给予有效的回应。
即使是自己在乎的人,也感受不到自己的爱和关心。
爱人迫切渴望回应却得不到安抚,不是在失望中死心,就是在失望中爆发。
不合适的安慰,好心也办不成事
比如,同样“爆发”过的还有张雨绮。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场公演前,因为《管他什么音乐》舞蹈难度大,连拿到X牌都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张雨绮,在练习中一度跳到崩溃,深感挫败。
她有点破罐子破摔地瘫坐在一边:“我累了,不练了,回家。”
李斯丹妮看见了张雨绮的负面情绪,尝试着给出安慰:
“没事,绮绮姐,有空我陪你再练。”
“那些细节,抠一抠就好了。”
并没啥用,张雨绮继续一边丧气一边自嘲:越跳越迷茫,然后一直也没有进步,就感觉你所有的努力都看不到成果。
李斯丹妮继续说:“没有,你第一轮人气很高。”
张雨绮有些愠怒:“大姐,人气是人气,业务是业务,我都不敢往前站了你懂吗,我没那种自信了。”
“你可以的,雨绮姐姐。”
到这里,张雨绮终于“炸”了:“你不要老说我可以,我怎么才可以?”
李斯丹妮的安慰给人的感觉是:说得似乎都没错,但不仅没用,还不小心踩了雷,总之就是好心办坏事。
这种感觉太熟悉了,几乎每一个人都被这样安慰过,同样也这样安慰过别人,怎么看都是一种“套路”。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些“套路”:
a. 否认
“没事”“没有”“你别这样”,想通过不承认事实,解构沉重的现实,让对方拥有一些力量感;
b. 比惨
“你这不算什么,我才叫一个惨”,我比你惨,你不是最糟糕,有我垫底,你总该感觉好点;
c. 提建议
“抠抠细节就好”“你人气很高”“你可以怎样怎样”,总之帮你解决问题,你就不会难过了吧。
看上去都是在为对方着想对不对?
可“套路”之所以无用,在于它并非真正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跟我们关系亲近的人,情绪低落时,我们也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稳定清晰的边界,很容易会被“传染”,甚至被唤起藏在潜意识中的创伤,一发不可收拾。
其次,要共情对方,跟对方感受一样的痛苦,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会有一种丧失感和失控感。
这两个原因都会带来焦虑,我们一下子可能做好准备去承接住。
为了缓解焦虑,“套路”就来了。无论哪一种,其内核都是在否定对方的感受,并快速将其拽出情绪,因为这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
陈屿的“共情无能”,在于他根本看不见钟晓芹背后的情绪需求,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便看见了,也压根不敢去共情另一方的感受。
没有共情的安慰,实质是一场自我保护和逃离。
“你在我身边,可我依然孤独。”
这恐怕才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被看见的痛苦
不仅如此,不合理的安慰还可能对被安慰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一个女人吐槽自己的老公:
有一段时间,她莫名心情很低落。每天回家躺在床上,什么事也不想做,本以为老公会主动来关心一下,结果人家丝毫未察觉。
过了几天,她忍不住主动跟老公说:“亲爱的,我最近心情很差,你陪陪我行吗?”
老公抬头看了她一眼:“没有啊,我觉得你挺好的,马上要升主管的人了,有啥不开心的。”
她说:“跟升职没有关系,就是心情不好。”
老公看回自己的电脑:“你就是喜欢胡思乱想,别闹了,我忙着呢。
女人的需求表达得很明显:心情不好,需要陪。
第一次用异常行为来表达时,老公的“没看见”,是没看见她的情绪;
第二次她改为主动沟通时,老公依然“没看见”,是在用“否认”和“提建议”来下意识防御。
然而,感受是真实存在的,无论是哪种“没看见”,都会让女人原来的痛苦之上,再叠加一层委屈和愤怒。
随之而来是剧烈的失望,因为老公的防御,让渴望从情感链接中汲取力量的她,感觉被切断和抛弃了。
更可怕的是,她还可能会陷入一种偏执的状态:你觉得挺好的是吧,那我就加大剂量,让你看看我有多痛苦。
于是,女人开始每天喝酒,夜夜哭泣,情绪起伏越来越大,和老公吵架一场比一场凶。
人对于证明自己是有执念的,一旦你试图否认我的感受,为了证明我“真的很不好”,往往会做出更多夸张的行为,来放大自己的痛苦。
这些所谓的“无理取闹”,本质还是渴望被看见。
就像钟晓芹,一次又一次“不被看见”的痛苦,积攒成了那场决裂,而陈屿在争吵中依然选择“看不见”,让她彻底爆发。
那一刻,伤害陈屿最爱的鱼,似乎成了让他体验痛苦,进而看见自己痛苦的唯一办法。
再比如,知名心理学家乔拉米卡利,此生最遗憾的事就是没能阻止弟弟的死亡。
亲弟弟因吸毒、抢劫被全国通缉,无路可走之时,他自以为凭借医学和心理学的双重背景,可以帮助弟弟重回正道。然而在经历无数次开导之后,弟弟却注射过量海洛因,开枪爆头身亡。
“为了让人看见我的痛苦,我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哪怕是伤害自己。”
安慰的正确姿势
在自责的驱使之下,乔拉米卡利成为了全球共情研究的权威,他在《共情的力量》中说:
“共情的实质是把你的生活扩展到别人的生活里,把你的耳朵放到别人的灵魂中,用心去聆听那里最急切的喃喃私语。”
这里的“扩展”,就是指暂时跨越边界。
我们常常说,再亲密的关系都要有边界感,有的特殊情况,反而要跨越边界。安慰,就是特殊情况了。
那么,怎样安慰受伤的伴侣呢?可以试试以下的三步:
a. 看见
这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说法,并不是我们日常说的看见了苹果等物品的意思。
看见的第一层意义是,看见对方的情绪和状态。
比如伴侣难过,哭了,这时候一个拥抱,比说教三十分钟还有效。
“亲爱的,我看到你在难过”。
看见的第二层,是承认和接纳对方的感受,让他知道你看见了他。
依然以拥抱为例,会让对方明白,你没有在否认他的难过,而是承认了他的难过和需求。
一旦人的感觉被看见了,往往会停止情绪发酵,安静下来。
b. 理解
一个离婚的女人,对闺密倾诉:每天浑浑噩噩,说不清楚,心里好像少了点什么。
闺密点点头,回应道:嗯,是一种强烈的丧失感吧。
女人顿时泪如雨下。
这一步有点难。
要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帮助TA加以梳理和诠释。对方会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你真懂我。
被理解是有心理治疗的意义,但是普通人不一定能做到。
我们再看看第三点。
c. 抱持
“抱持”是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种“被双臂环绕”的支持性、温暖性体验,有点儿类似于“hold住”的感觉。
说直白一点,就是陪伴和包容。
这一点,李斯丹妮其实做得还不错。
张雨绮丧、颓、怒、怼,她都在一旁安安静静地陪着,像容器一样,接住她的所有情绪。
虽然李斯丹妮不太会理解,但依然让人有一种被包裹、被支持的安全感,让人一点点找回力量。
普通人很难完美做到以上三点,但只要做到了其中一点,都会让对方感觉好很多。
晓寄
安慰往往发生在“他需要安慰”和“你愿意安慰”的情境下。
安慰,只发生在你在意的关系里。
但有时候,看到一个人不开心,上赶着去安慰:“啊,你别哭了……”原因可能是:你焦虑,你想否认他的不开心,你难以接受他不开心的状态。
这种安慰其实是从你个人角度出发的,是想为你自己好。
而真正为了对方好的安慰,应该是从他的角度出发的:你知道他的难过和沮丧,不会强迫对方赶紧走出情绪沼泽,而是陪伴和拥抱他。
安慰是个技术活,能做多少做多少。
说到底,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爱的那个人陪在身旁,静静倾听。
世界和我爱着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