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分析了韩愈对“文以载道”的文学观点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那么在诗坛上他的说法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以就造成了李杜儒道两教代表人物的双星子座在诗坛的地位,把代表佛教的代表人物王维踢出了角斗场。当然,到后来,由于理学对韩愈的崇拜,要宣传他对儒家的特出贡献,许多学派都提出文宗韩愈的口号,由于韩在诗坛的成就不足,就把代表儒家的诗坛领袖杜甫立为诗圣,把道家的李白又打下擂台。
那么,我们从技术上实事求是的来分析一下,盛唐这三位诗坛上的顶尖人物的技术特点来看,可以说各有千秋。下面试引用专家的观点稍微分析一下。
一、格律诗大致定型于初唐,而最高成就却在盛唐。其中,五律脱胎于五古和骈体文嫁接的产物,其发源都是诗歌。五律从五古中继承了每句五个音节、全篇两两句一组、总句数为偶数的基本特征,同时增加了对偶和平仄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是从骈体文中借鉴过来的;骈体文则是由楚辞(骚体诗)到汉赋而产生的。
盛唐最能代表五律成就的是杜甫、李白、王维。
杜甫的格律诗,以卓绝的工巧表现深邃的思想感情,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前无古人后鲜来者的境界,表现出了儒家风范。中唐直到明清,学杜者一直是多数,有的在思想感情上接近,有的在艺术形式上接近,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至于两相接近者,就寥寥无几了。《全唐诗》收杜甫诗十九卷1300余首,其中近体诗占多数,近体诗中律诗又占多数。其中五律名篇有:《登岳阳楼》、《春望》、《江上》、《旅夜书怀》、《江汉》、《月夜》、《春夜喜雨》等百余首,不愧是“千古以还,一人而已。”
元稹以来,许多诗人抑李扬杜。如果就律诗而言,特别是就七律而言,是有道理的。李白浪漫豪放,不屑于受格律的约束,长处在于杂言,杜甫严谨刻苦,长处在于律诗。但是,五律形成于南朝,李白之精熟于五律,是韵味天成的。胡应麟说:“太白风华逸宕,特过诸人。而后之学者,才匪天仙,多流率易。”充分肯定了李白五律的成就。
李白的五律像他以道家为主的思想基础一样,是非常飘逸自然的,他的《塞下曲》、《夜泊牛渚怀古》、《送友人》、《渡荆门送别》等,没有修饰雕琢的痕迹,平仄和对仗,都是浑然天成的。没有融会贯通的学识和才华,是很难学得好的。
李杜之外,王维的五律最好。《全唐诗》收王维诗四卷387首,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五律。王维的思想基础主要是佛家,他的诗歌也充满了佛家“禅”的意境。他的五律名篇有《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归辋川作》、《秋夜独坐》、《江汉临眺》、《使至塞上》等几十首。
从上面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杜甫最称道的是七律。而五律最好的李白和王维。而且也肯定了他们三家各自的气韵正是本自儒、道、佛三家。
二、五律到七律的变化。五言律诗最高成就在盛唐,中唐以后逐渐衰落,五代几乎鲜可提及者。宋代格律诗多是七言,五律成就不高,佳作也少,名篇更是罕见,只有梅尧臣的《岸贫》、吕本中的《兵乱后杂诗》、汪藻的《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戴复古的《庚子荐饥》、林景熙的《枯树》等。
为什么盛唐以后诗坛主体由五律转而为七律呢?“到了韩、柳、白、刘时代,又见中兴。…… 晚唐李商隐近体诗的境界直追杜甫,略见余响,成就在中唐诸人之上,名篇有《夜饮》、《楚宫》、《落花》、《裴明府居止》等。”以上诸子的主要成绩也是七律了。
燕社的高手们有种说法,主要与音乐的变化。
大家知道,诗歌与音乐一直是相辅相成的。“诗歌的起源,受音乐的影响,自三个音节的句子开始,他的发音就有了起伏变化。这种起伏变化,根据产生的效果不同,被归纳总结出几总固定的格式,以便用于祭司之间的文化传承。这种传承,就是最原始的格律萌芽。 在格律萌芽的年代,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格律的存在,只是下意识的认为,这样的起伏变化,更有效果,更有实用价值,更符合天地大道的运转。”
汉字读音有声、韵、调三要素,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它的审美运用,诗歌谣谚和各种韵文的押韵、《诗经》《楚辞》“汉赋”中关于双声词叠韵词的大量运用,都证明了这一点。后来到两晋六朝总结了这些特点才形成了近代格律诗的雏形。
而盛唐以后,按照梦痕老师的说法,正是韩愈到潮州以后发现了打击乐,带回京以后,音乐领域就由管弦乐为主的五声向加进打击乐的七音变化。代之而来的变化,就是五声对应的五律向七音对应的七律转变。
诗词的声律研究,笔者也是小白,以上说法对否,请读者自行脑补,也请专家多提出批评意见。
这里要说的是,因为后世以七律为主,那么三大家中,自然要学以七律见长的杜甫了。这也就奠定了老杜的第一人地位。
三、我的观点是怎么看的?
其实,在三大家中,我们现代人只能看到他们风格各异,梅兰竹菊、各占胜场。这些大家我们除了高山仰止以外,怎敢板门弄斧?记得有诗友易林人说了一段经典的话:“诗家历程大致为:初觉好奇,跃跃欲试期;惶惶恐恐,不敢示人期;感觉良好,急欲示人期;自以为是,不屑他人期;若有所悟,忽作谦恭期;心底自信,包容天下期,气定神闲,渐入佳境期。越此七期者犹与李仙杜圣距千里之遥矣”!所以,要我们在三大家面前去说三道四,简直是自取其辱了。
我这里只想引用佛家的一个观点来说说我眼中的三才: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看三才的诗,老杜笔下的诗无疑是现实到骨髓,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准确传神地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概括劳苦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无穷辛酸和灾难。他的诗,博得“诗史”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代表作《三吏》《三别》奠定了他现实主义诗人的崇高地位;看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歌总是那么的潇洒,充满情趣,被人们称为浪漫主义大成者,我们无疑可以超脱现实、保持乐观主义的积极向上态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李白笔下的山水,无疑是超脱现实,需要我们发挥以丰富的想像力才能跟随诗人生动的笔触的。
再看王维笔下的山水,试看一篇他的作品赏析:
当我想起王维时,他曾在暮游郊野的时候,吟出:“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維雄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这个天生的完美理想主义者,他以他天性中的冲淡清和举重若轻地拂去了《式微》上的汗水和泥土,让愤懑变得宁静。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登辩觉寺》
这首《登辩觉寺》是我每次去到杭州法云安缦都会想起的,许是在参禅人的眼中,清幽的竹林,峻拔的山峰,包括诵经的声音,一切都是化境。他的心灵飘扬在松林和云层之上,参悟着佛法的奥义,连这短暂领悟的寂灭欢喜,也是心的幻化所得,并不是究竟。王维的诗是“无我之境”。就如六祖慧能和神秀,其实是各臻其妙。 从他的眼睛看见的,是一幅悠然自足的田园风光,展现在他诗中的,有人间烟火,而无人间疾苦。平常郊野,寻常村落,在他的描摹下,伊然是桃源胜景。郁达夫有个很精辟的论断,他说,中国古代的城市兼有城市和乡野的风貌。城市和乡村之间诸多元素交相混杂。
王维不是刻意要去美化什么,这实在是天性所致,温暖闲逸是他所最能迅速感知的。一样的田园,如果站在那里看的人是杜甫他吟出的诗必定是另一番景象。在王维的诗中,环境是热闹的,生机盎然,人却成为观察者,趋于更为彻底的无为和清静。 王维自言:“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如果点评王维,类似于苏东坡肯定能胜任,在所有关于王维的点评里,亦只有他切中要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子瞻也是天资绝代,风度惹人怀想,他儒佛兼修,并且也是天性豁达,穷通物理,这样的人解王维是当得知音二字的。
那么,我的观点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本文之初,我就表明了我的观点,假如我教学生立志的话,我会要学生在三才里选择王维。正如当今象棋第一人王天一在直播间所说那样:当你在一个行业做到天下第一,还不能做到衣食无忧的话,那不是行业有问题,就是社会有问题。诗,不是无能者的呐喊。
最后,瑾以燕山诗话这个系列向我在中华诗词版串门的燕社致敬,不是和那些诗词名家的近距离接触,就不会有此文,呵呵,虽然我的蓼社诗友无忧草(晚风)、海之兰说我这个是骗钻系列,但我还是很享受这种写诗话的经历,特别鸣谢燕社的社长燕敏老师和诸大家北芦先生、梦霏烟先生、杜门子弟先生、凯旋在子叶先生、诗无味先生和梦痕先生给我的帮助。
全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