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要求每一位写家,不论先后,都能朴实而诚实地写作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凭借他所听说的,只写别人的生活
即便是看写家自身的生活,生活是一个点,由生活这个点作为枢纽,向各方面,诸如社会、人际、所处环境、所去过的地方等进行扩散而写。写得并非真正的生活,而是写家生活的圈子。
如果写家只写自己的生活,生活模式是重复的,怎么能凑够一本书,丰富书的内容呢。华,让人羡慕,朴,让人无味。
写家的生活著书,很难如这般的让人感到真是生活。
>我知道与我同镇居住的年轻人,他们的不幸就是继承了祖上的农场、宅第、仓房、牛群以及各种农具,因为获得这些东西比摆脱它们更加容易。他们还不如出生在开阔的大草场上吃狼奶长大成人的好,那样他们可以用更加明亮的眼睛看看他们受上帝召唤在其中劳作的田地是什么样子。
人出身的命运,决定了以后的路往哪。家里给其留下了丰厚的资产,足够其不劳动,也可以活得很好。有的人想要什么,需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
父母留给子女的,继承的是什么。应该是文化资产。一代人有一代人拼搏收获的果实;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努力创造的生活。
留给子女的钱,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要钱给钱……子女体验到不劳而获的欢乐,他们就不会真的去努力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不劳而获和努力劳作而换来的生活是不一样的,这也决定了他们自身的观念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不劳与劳作中间隔着的是一个阶级。
劳作,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生活。
>受表面命运的支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必要性,人们终生忙碌,如同一本古老的书里所说,积累财宝让蛾子咬,锈迹生,诱引盗贼破门而入,劫掠而去。
人拼命的赚钱不是为了生活吗?当钱赚得很多,依旧还是不满足,觉得钱还沒赚够,继续赚……钱,是赚不完的。在一些人眼里,钱即是生活。物质生活已经让一些人迷失了自我:当初为生活而奔波,当奔波足以生活,却感到不满足。继续着周而复始的奔波,这是一条沒有尽头的奔波——钱是赚不完的。
有的人赚了那么多钱,还未来得及好好体会钱带给其的满足,就离开了……
赚钱,也要记得生活。生活远比钱带给人的更多。
我说生活,但我到现在还沒体会到生活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多数人,即使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国度,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为那些人为的忧患瞎操心,为生活困苦没完没了地劳作,却不能采集到更鲜美的果实。
如果只为生存本身而奔跑,是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如果为那些还未来的事情而感到焦虑,是品尝不到生活的滋味;有了生存的基础,在生存的基础上,体味生活的馈赠。那生活的果实是鲜美的。
人总会有烦恼,有些烦恼沒有来临,别急着忧虑,不要为未来而感到烦忧。该来终会来,何须现在自寻烦恼呢?好好生活。
>大多数人过着默默挣扎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就是要人们苦苦挣扎。
挣扎,说明一个人尚未妥协,还在努力向上生长。
大多数人不是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或角落正默默挣扎吗?挣扎,是一种能动性,一种无声的反抗。向生活发出来了呐喊。
沒有谁的生活真的是一帆风顺到底,像挣扎等那些情绪或波动是生活向命运发出的拷问。
不挣扎,那才是妥协,不报任何希望,听之任之命运的安排。
>每一种物体发出回响或者默默通过,今天看来是真实的,明天也许证明是虚假的,只不过是舆论的轻烟,却有人信以为是一片雨云,会给他们的田野洒下甘霖。
真理是真理,那是前人所理解或证实的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吗?经过时间的检验,也许是,也许不是。真理,探究,怀疑,否定,检验,是真理成为真理的原因。
>在某些范围里,有些东西的确是生命的必需品,在其他范围里却只是奢侈品,而在另一些范围里则完全是未知之物。
该如何理解必需品,必需品的范围太大也太小。衣食住行可以理解为必需品。比如陶渊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淡然与豁达,必需品是有饭吃,有水喝。然而,在我们的思维里,这并不是真正的必需品,人的必需品常指代物质方面,趋向于金钱、升官、有房、有车……必需品有如《活着》看过后的活着,即是种幸福,亲人常伴,生存基础上追求精神层面的必需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