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买了10块钱猪里脊肉做出来的肉松,卖相基本上可以拿出去卖,至于口感,咬到嘴里沙沙直响。
我本是出了名的黑暗料理女王。心不灵,手不巧,偏偏又爱搞食物。很奇怪的是最近做起菜来似乎有点得心应手,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
重点是这个过程并不折腾,仿佛水到渠成。就拿这份肉松来说,我送完孩子去买菜,突然一个念头闪过,顺便买了一块里脊肉。回来之后直接切块加几片姜,扔到高压锅。接孩子回来之前把肉拿出来晾干,回来刚好可以把肉碾碎。之后便是重复的烘干和绞碎,直到自己满意的样子。
回想起我头顶“黑暗料理女王”王冠的那些日子,做食物比现在用心多了:花很多的时间来看相似的菜谱,然后找到一份最优秀的,食材种类、重量都细细参照菜谱,丝毫不敢怠慢。可是最后的成品往往都是一塌糊涂。
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为什么付出的努力跟收获不成正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做菜的流程不一样了。以前的重心放在仔细模仿一份优秀的菜谱。现在的重心放在把众多菜谱的共通要点找出来,然后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做。
那么对我来说,做一份肉松的菜谱共同点在哪里:
1、选里脊肉
2、切的时候要注意纹理,尽量让纤维长一点
3、绞碎与弄干
至于用什么把肉弄熟,放什么材料一起煮,用什么工具把肉烘干,要用什么工具把它搞碎,这些都不重要,甚至是可以创新的点。
说起来有点矫情和好笑,最近我在看《好好学习》这本书,里面讲到深奥的“临界知识”,我感觉我在做菜方面的进步就是潜移默化运用这个原理。(但愿作者看到我把它用来做肉松,心里涌现的是欣慰而不是尴尬)
以上。来自一个华丽变身的黑暗料理女王对本书的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