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这个汉字,是封闭式管理的,四面都是一堵高墙,里面是一块饱经折磨的玉。古人身不离玉,喜欢用玉喻指文化人心。古君子随身佩带琼玉,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坦然接受上天种种折磨,修至温良恭俭让。美玉有区别于玻璃的美德,无论怎么折磨,也不忍去伤害工匠(人文教育工作者)的双手。如果培养出一块杀同学,害老师的玻璃,那就惨啦!世界共同需要这份君子如玉的温暖和关怀,而不喜欢浑身是刺的刺猬。
小朋友只是一味效仿,并未深思。砌一堵墙就是国,那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想法。
心,没有办法从身体内蹦出来告诉人们。人心在哪里?在反孔去中国化之前。人性在哪里?在毫无人性断水断电断粮的三光政策之前。
任何民族的文化人心,不再跳动了,国就是一具僵化的躯壳—行尸走肉。
任何一国,有文化人心这块玉,永远在怦怦跳动,它才是活的。人也亦然,心不跳了,身且不存。文化一死,哪有活人的国?
一个现代人早已经遥远的比喻,只能有无形的墙,作用是修道心抵御盗心,这是君子求诸己,不是对外人的苛责。
现实中有形的墙,柏林墙都被推翻,何况那么多贫富悬绝,人为割裂不通的隔离墙。
第一步:停火。尽快确保各方人质及时获救。
第二步:修文。修无形的墙,拆有形的墙。
第三步:让国。伯夷叔齐兄弟彼此相让,才能终止内外斗争。孙中山推翻清廷,却是历史上对前朝最文明的建国者,多次让国,包括不得己让给窃国大盗袁世凯,发现所授非人,马上当仁不让。
他内心的奋斗目标是为和平立万世之基,远远超越一时成败得失。
如果自己都接受不了两国论,又如何指望别人接受两国论呢?
一德论,优于两国论。中华民族过去在帝制时代,唐朝也实现过空前团结,上下一道德:师法孔圣人效法天地高深道德,去推行爱民的仁义,而不是急于求成,彻底合一于天地麻木不仁和无情无识,天人有同,有异。和平才会有天长地久。
圣人坦然笑对守门的保安,承认自已是丧家犬,然哉,然哉。并不是呆板理解的天人合一,他是人类中最杰出优秀的文明代表。所有的喻于义,都是天人合德。
历史无数变迁过程,有建国,也有亡国。外面的一国之兴亡与否,既非平息战火当务之急,亦非中国可以随意插手干涉。
只能把历史经验授人以渔:有国者守以不仁不义,都正如小孩子玩过家家。
周朝守了八百年的中国,和舜的中庸有极大的关系。而陋巷颜回,一位民间最普通的穷学生,竟然把舜的中庸至德,修到让孔老师伤心恸哭,后人仰若高山的境界。
说颜回是一轮中华民族的太阳,一点也不为过。否则后人想学舜,连怎么起步,都不知道。
舜是第一位出身小人农民的真正天子。舜居天子之位,也是如颜子一样,守天子四勿。天礼(理)辽阔无边:非天理勿言,非天理勿动,非天理勿视,非天理勿听。
天理(天下百姓之公理也),无穷无尽,大得惊人,一辈子也学无止境。
颜回虽有天子之德,并无天子之位,也无意打倒推翻取代谁,他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万世大计而修。那些对舜德一无所知的,恐怕他连兴趣也没有。
这也恰恰说明,孔老师那个道,无法成为培养独裁者和野心家的土壤。志在万世的,不会患得患失,计较一时长短。
大人物说:“尽管很难,但我们不能放弃和平,不能放弃‘两国方案’。”的确是一句善言,请落实于行动。
在两国论方案不能浇熄战火之前,建议双方同时思考一德论。
和平只能在颜子指引下,修舜德,他那个一分钱,谁也造不了假。孔老师苦于名气太大,屡被造假。这个文明根基扎实了,任何国,才不至于象建设在沙滩上的城堡,一个海浪般的洪水行动就轻易抹去。
一德论,优于两国论。巴以冲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亲兄弟之争,外人插不了手。哥哥杀弟弟,弟弟杀哥哥,他们共同唯一祖宗的在天之灵,难道不心痛吗?
所以推荐舜的大德,圣人言经过千锤百炼。无数次历史验证,可以让兄弟止争的唯一途径。
当哥哥的都难,没有谁,比舜那个哥哥更悲惨。没有谁,比他那个未经人文教化的坏弟弟,更可怕更危险。舜并没有用武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天下至难。天下所有成年了的老父兄,都会一声叹息,认同舜的一德论,因为没有比他更悲惨。
萧墙之内的忧患,其实远超墙外。
当秦始皇消灭六国,一吞天下。杀心太重,德薄如纸。所有过去的外患,就都变成了独夫一个人的内忧。谁能真正替他分忧,把子孙后代托孤寄命给谁?难道是歌功颂德的马屁精李斯和阴谋野心家赵高可以担当起来的重任吗?他们连自己小命都搭进去了,害人害己的做法,不可能让后人效仿。
推行仁义,的确不利于少数人聚敛。但今天社会整体财富,千万倍于古人,而学者犹曰不仁不义,看巴勒斯坦,最底层的难民要求至低,养生送死无遗憾,这是生而为人的起码要求。知保天下者,然后知保国家。不知保天下,白送给他一个国也是枉然。天下可以无穷无尽,每一个行业领域都可以有。而国,本来就有限。避免内部恶性斗争,当然要提倡得天下,守天下。天下都可以相让的,何况是国家呢?仁爱德让,才能真正止争。
孔老师的话,一听没什么了不起,真正去推行落地时,才知道有多艰难,无数人一片苦心的停火提案,人家一票就否决了。责任在我中国,才疏学浅,没有办法对外讲清楚,周朝八百年,靠什么?中庸。指望别人一两天就认可最高善意的中华文化,不太可能,要多点耐心。
内心有困惑是好事,坐在最富强那个跷跷板极端之上,胆战心惊,怕掉下来的,自己去琢磨平衡各方的中庸之道,慢慢才会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