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好的情绪,大脑更喜欢熟悉的情绪。
我们的情绪已经不知不觉的养成一种习惯,大脑会把已经变成习惯的情绪进行进一步扩大和强化。
如果大脑习惯了 “不安”这种情绪,那么我们就会更加关注会引发不安情绪的事情,一旦发生不好的事情,大脑感到的担心和不安就会比实际上更严重。
与此相反,如果大脑习惯了幸福这种情绪,一旦发生了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大脑就会对此表现出更大的关心,还会把产生的幸福感扩大。
如果发生了符合自己情绪习惯的事情,大脑就会更加关注那件事情,并会把那件事看得非常重要,然后记忆很长时间。与此相反,大脑会试图轻视甚至无视那些可能诱发陌生情绪的事情。
习惯了感恩的人,则会首先想起那些让他们感动的事。相同的一件事,根据情绪习惯的不同,有的人会积极向上地看待,而有的人则会消极否定地看待,让自己陷入深深的不安中。
大脑并不会因为感到了愉快、幸福的情绪而更高兴。不管是快乐的情绪还是不快乐的情绪,大脑只喜欢熟悉的情绪。
即使是不安、不快乐的情绪,如果大脑已经熟悉,那么也会在感到这种情绪的时候处之泰然。
🦋 🦋 🦋 🦋
简单理解就是:你首先知道,此时此刻的想法不是你真实的想法,而是“另外一个我”的想法;其次,当此想法天马行空、不断蔓延之时,学会让它停止。如何停止?学会按暂停键、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让痛苦之身无处藏身。
为此,你应该培养自己成为“自己思维的观察者”,即:经常倾听大脑的声音,特别关注那些重复性的思维模式;当你倾听大脑声音的时候,不要去做任何评判,感受即可、感受自我存在的感觉,但不是思维。
《当下的力量》确实是一本灵性开悟的指引之书,张德芬之所以建议大家不用大脑去阅读,主要的目的也是屏蔽大脑的思维,专注于体验、感受,以达到内心的宁静。
书中作者说:时间也只是一种幻想。未来,就算一定会来临,但是它也一定是以当下的方式出现的;所以,建议每一位读者都:活在当下,活在每一刻中。
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能承担自己的痛苦,痛苦也是一种成长。一边听我也一边反省自己,此时此刻没有做到相信孩子。
家长一着急,孩子出问题。让孩子不好意思,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
妈妈认同孩子了,孩子就会越变越好了。对男孩让他不好意思就是爱他,会产生很多力量。
妈妈和孩子交流:
第一,你说的话她开心吗?
第二,你说出的话做的事让他不好意思就是爱对了他。
第三,你每天在家成为一个不让人烦的人。
只有在乎结果的人才会急,在乎孩子的人都不会急。在意孩子你就会感受这个生命的喜怒哀乐。你的孩子有一些小问题,不要担心,去祝福他。
所有负能量的根源就是一个怕字,所有的痛苦就是一个贪字。
遇到情绪的时候内观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学会看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