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研读华杉先生所著的《华杉读书笔记》时,我深受启发,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概念——“玩物丧志式的读书”。经过深入探究和查阅大量资料,我发现这种读书现象古已有之,且不少人都曾不慎步入其中。
所谓“玩物丧志式的读书”,核心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过于重视数量和形式,却忽视了读书的根本意图和实质,从而导致阅读效率降低,甚至产生消极作用。以下为该现象的三种主要表现:
1. 浅尝辄止的读书:这类读书者往往拘泥于对书籍内容的机械记忆,忽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如宋代学者谢良佐虽能通读背诵众多史书,但并未深刻领悟其内在哲理,孔子曾就此提出批评,认为这种停留在口耳相传阶段的学习方式为“道听途说,德之弃也”,因为它并未将所学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和能力。
2. 过度追求新颖知识:部分读者倾向于过度追求新知识,而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深入理解不够重视,特别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偏好寻求所谓的“颠覆性认知”,而疏忽了对基本原理的扎实掌握。这种盲目追求新知的学习方式,看似与时俱进,实则可能对个人素质和能力提升并无实质性帮助,反而可能引起认知困惑和迷失方向。
3. 忽视实践应用:在“玩物丧志式读书”中,还有一种表现是对理论学习的过度依赖,而轻视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这类读者满足于理论层面的积累,不愿将知识用于实践,将学习过程视为娱乐或消遣,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只会导致个人技能和能力停滞不前。
要远离“玩物丧志式读书”的误区,我们需要回归读书的初衷,即通过阅读增进个人素养,为个人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石,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知识切实运用于现实生活。
在华杉先生的著作中,还说有另一种“玩物丧志式读书”现象,也就是读书的动机是为了炫耀才学或在他人面前展示。他通过讲述宋代大儒谢良佐拜访程颢时因展示其背诵能力而遭到批评的故事,强调读书并非为了表演,而是为了真正理解和实践其中的道理。王阳明也曾告诫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深化理解并指导实践,而非空谈理论。
总的来说,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玩物丧志式读书”,本质上都是由于读书者的心态偏离了自我提升和内涵修养的轨道,而过多地被虚荣心或短期利益所驱动。我们应该牢记,《易经》中提倡的“厚德载物”,以及佛家视法为指向月亮的手指的智慧,均旨在引导我们专注于内心的修炼和成长,而非对外在赞誉和物质回报的过分追求。从今天起,让我们重拾读书的初心,以一颗平静谦逊之心去读书,让读书成为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