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的人大都知道,我爱唱歌。壮族的姑娘会唱山歌,我想,大概是因为青山蓝天,绿树白云,让人自然而然想高歌一曲,积累多了,成了民族的文化积淀。
唱歌应该是我从小到大,做的频率最高、时间跨度最长的一件事了,我想从小喜欢唱歌原因有两个:一是小时候后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二是大山里很适合唱歌。那时村里只有少数几户人家有电视,还不经常开(怕费电),我家也没有电视,所以在村里生活的十二年,很少看电视,以致于现在每每小伙伴们说起童年看过的动画片,我都是茫然的。山村生活清苦,恩格尔系数极高,孩子们自然是没有玩具的。那时课业不重,除去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间,还有大把时光可以打发。记得当时喜欢画画,但是买不起彩色笔,也没有素描的概念,这个兴趣就被掩埋了。还记得玩过刺绣,费尽心思寻找有大块白布的旧衣物,想尽办法打听谁家有织锦剩下的彩线,又自己削了竹条做绣框,这样算是凑齐了材料。在那个时候,画画和刺绣算是成本高昂的事情,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相较之下,唱歌成本极低,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更少一些。难处只在于,从哪里听到歌去学。记得当时家里除了电灯,没有别的电器,父母不可能因为我的喜欢,就购置设备。好在堂哥酷爱听歌唱歌,买了影碟机和大音箱,每天放学回家,他将音箱放在二楼房间的窗口,对着全村放歌。我因此得以听歌学歌,当时的歌曲品味暂且不谈。
歌听多了,词记住了,默写下来,珍藏着。想来唱歌这个事情,同时锻炼了书法、记忆力和音准,真是赚到了。唱歌真可以是随时随地,比如去河边洗衣服的时候,去菜园里摘菜的时候,有时会爬到果树上去唱(我是一只小小鸟^_^)在山里唱是最痛快的,空旷。每个秋季的周末,总是被迫跟妈妈去山林里捡山茶油果。林子很大,妈妈在一处,我在一处,经常一两个小时不相见。深山老林,幽幽暗暗,偶尔风吹草动,或鸟兽虫鸣,就能联想到各种鬼故事,然后吓得头皮发麻。不过,也就是从那时起,学会了自己面对孤独和恐惧。在那些时光里,唱歌是我壮胆和解闷的方式。通常是越唱越嗨,然后就喊起来,当时技巧拙劣,经常把嗓子喊哑,还唱破音,谢谢那片山林不嫌弃,一直给我回应。
如今,在城市里,钢筋丛林少了些许人情味,拥挤得唱个歌都能轻易影响到别人。有一次在屋里唱歌,也许是唱得太投入,邻居投诉,保安敲门。前些天,我在公司写字楼外的空地上练歌,被保安礼貌制止了,劝我别处去唱,尴尬之余,兴致全无。哎,唱歌得挑好时间,拿捏分贝,好不尽兴。虽然可以去KTV,去练歌房,可唱歌这个事情,随时随地,随意随心。而且,KTV是狭小的,封闭的,相比对着山川河流,对着天空大地唱,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天桥上大喊声音能被车流声淹没的城市,怎能不怀念在能听到回声的山林里自由唱歌。
山歌,山和歌,缺一不可。山有胸怀,耐心聆听,歌以灵气,回报于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