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农林大学开设的自主共享厨房在网上走红,很多网友感叹“又是别人家的大学”。学生们自备食材,10元可以使用共享厨房4个小时。该校学生表示,食材把大家聚在了一起,感觉很温馨,在准备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父母的不易。(10月9日,中国青年报)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寝室“颠勺”炒饭被消防在线“喊话”的那位男生,我想他一定很希望自己的学校也能开设“共享厨房”。其实,高校学生在寝室里做饭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更是“屡禁不止”。学生并非不清楚其中的安全隐患,但是事故没那么容易发生的“侥幸心理”让他们选择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可见,学校一味地“喊话”教育,效果并不明显,这不由得引起我们反思“是否是方式方法出现了问题呢”?
学校开设共享厨房,让学生的胃“暖暖”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是很注重吃并且很会吃的。学生离开家到了学校之后不习惯吃大锅饭是很正常的,因此有一部分人就想着能给自己开个小灶。再加上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学校食堂的饭菜无法满足所有人对食物的需求,所以才会出现学生在寝室自己做饭的情况。共享厨房的出现可以说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也减少了寝室违规用电的安全隐患。学生不仅能吃到喜欢的食物,更是感受到学校“暖暖”的人文关怀。因此,很多大学生在评论区表示羡慕,这又是“别人家的大学”。
共享厨房里共享的不只是物品,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共享厨房最好的地方就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像家一样的做饭的地方,然而实际上吃饭于我们而言,已经不再只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是被注入了更深层的意义。家人之间,围坐一桌吃饭代表团圆;情侣之间,用亲自为对方准备的食物表达爱意;朋友之间,通过分享喜欢的食物增进友谊。现在很多学生都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被父母宠爱,几乎没有进过厨房,更不用说和同龄人一起做饭。在共享厨房中,学生们的聚餐又多了一种形式,好朋友们一起做饭的过程比外出就餐更加有意义。正如该校学生所言,食物把他们聚在了一起,通过在厨房里一起处理食材、做可口的饭菜,让他们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温暖。
共享厨房让学生们收获的不只是食物,还有同学之间的情谊以及对父母和学校的感恩。对学校而言,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教室的三尺讲台之上,更何况有些教育在课堂上是无法实现的。高校对于问题的处理方式,在无形之中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共享厨房的出现不仅让学生看到学校在处理固有问题上的创新,更启发学生处理问题时不能忽略人文关怀!试想,如果学校处理事情时都无法创新方式方法,又何谈教会学生创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