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榆钱
榆树(Ulmus pumila L.)别称:榆实、榆子、榆仁、榆荚仁、白榆、榆树巧儿(榆钱),为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树干直立,枝多开展,树冠近球形或卵圆形。产于中国,在寒温带、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具有分布,可以食用、药用和绿化。
榆钱是榆树的翅果,因其外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榆钱又由于它是"余钱"的谐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可有"余钱"的说法。榆钱也是防病保健的良药。榆钱具有通淋、消除湿热等功效,主治妇女白带多、小儿疳积羸瘦;外用可治疗疮癣等顽症。中医认为,多食榆钱可助消化、防便秘。
01
我从小生活在鲁西南农村,老家的榆树特别多,几乎家家都种,沿路也有不少。据说,是取“年年有余”的寓意,好让家景快点好起来。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榆树生命力旺盛,不需要怎么管理,自己就能茁壮生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虽说中国已经实施改革开放,但劲风还未吹到鲁西南,物质也并未极大丰富,吃野菜和杂粮是常有的事。现在这些都是健康饮食,当时却是必要补充。
以前三四月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百姓家去年的存粮吃得差不多了,新的一年粮食还没有成熟,一家人能吃的东西就捉襟见肘了,好在大自然有馈赠,春季正是各种野菜成熟生长的时候,食材还挺多,挖点荠菜,吃点柳芽、槐花、香椿之类的也能勉强对付。但这些野菜中,只有一种能被称为“野菜王”,能带来的饱腹感是其他野菜无法比拟的,它就是榆钱。
榆钱是榆树的翅果,并不是榆树的嫩芽,圆鼓鼓的外形如同铜钱,故被称之为榆钱。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榆树上的枝丫便会长出一串串如同翡翠般翠绿的榆钱,曳枝荡漾笑语盈盈,沉甸甸的能把枝头都压弯,将大好的春色一览无遗。
02
而榆钱也是唯一能被称之为“饭”的野菜,相比其他野菜,它的脂肪含量很高,味道清甜滋润,能带来明显的饱腹感,旧时候穷苦人家的孩子,春季都会眼巴巴的看着自家房前屋后的大榆树,待到榆钱挂满枝头,嘴馋的会迫不及待的爬上树,撸上一把就塞嘴里,在树上就吃个肚饱也不是什么难事。
《本草纲目·木部二》说:“榆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榆树产于中国,在寒温带、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具有分布,可以食用、药用和绿化。榆钱的含铁量是菠菜的11倍,是西红柿的50倍。具有通淋、消除湿热等功效,多食可助消化、防便秘。
春天是吃榆钱的好时节,这一传统由来已久,并非近代人的创造。记得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写过一首《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看似无奈却也天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酒香春暖人和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03
难忘儿时捋榆钱,我记得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直接现吃就很好吃。一把一把又一把,吃的很起劲,很开心。也有年龄大些的婶婶们是加上面粉上锅蒸着吃,我尝过还是鲜吃好吃,清香鲜嫩留口香。现在有时出门坐车,偶尔还看到一些大姨挎篮子自摘的榆钱,问她们怎么吃,也是上锅加面蒸,然后蘸大蒜吃。
榆钱最常见的做法还是做“榆钱饭”,采摘来的榆钱清洗干净,按照10:1的比例,拌上少许的玉米面,上锅蒸一蒸一锅榆钱饭就做好了,一棵大榆树足够一家老小几个星期不用担心口粮的问题。
条件好一些的会蒸榆钱窝窝头,用的玉米面多一些,加一些榆钱蒸窝窝头吃,那可真是抗饿又美味的好东西,真的算是“救命粮”,但这些东西富裕的人家是看不上的,所以也被称之为“蒸苦累”,不过风水轮流转,到了现在,又变成了“尝春鲜”的稀罕之物。
榆钱饭
所用食材:榆钱、玉米面、椒盐
1、榆钱采摘回来后,记得要多清洗几遍,比较讲究的话还可以将榆钱尾部的枯萎的花蕾去掉,但这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如果不多的话可以这样清理。
2、榆钱比较多的话,倒入盆中加满水,多搓揉几遍,大部分的杂物也会落在盆地,将漂浮的榆钱捞出控水。
3、将榆钱放入纱布中,略微挤一下水分,蒸出来的榆钱饭会比较结实。
4、处理好的榆钱放入盆中,加入少量的玉米面,和榆钱的比例大约是1:5左右。可以加入少量的椒盐调节味道,喜欢甜的可以不放或者放点糖也可以。
5、直接放入蒸锅中,全部摊开,不要堆得太厚,大火上蒸汽后大约8分钟即可。
现在到了春天还馋着吃榆钱的人已经不多了,毕竟生活品质越来越高,鸡鸭鱼肉几乎天天少不了,更不会出现“青黄不接”没东西吃的情况,野菜再好吃也只能是日常饮食的调剂品,关于吃榆钱的事,或许也只能是属于上一代人的记忆了。
随手点个赞,祝您月入十万。如有侵权,告知立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