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在中国明代历史上,是一个被严重丑化了的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太监,万历时入宫为宦官,后乃复姓,赐名忠贤。熹宗即位,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
1627年,思宗即位,下令将其逮捕治罪。魏忠贤得知后,自缢而死。
魏忠贤的死,事实上并不是因为不忠诚于皇帝而被赐死,反而是因为魏忠贤忠诚于明朝皇帝,所以常常与明朝地主官员阶层作对。这就导致掌握了舆论喉舌的士人,不断对其进行口诛笔伐,最终这股强大的影响力迫使崇祯将魏忠贤治罪,最终自缢而亡。
魏忠贤的死,是明朝皇权与官员势力争夺权力失败的结果。
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皇帝掌握不了国家政权。国家日常的行政权力,几乎都被掌握在以内阁为首的官员阶层手里。按照明朝朝廷的运行规则,皇帝的中旨如果没有内阁的副署,是不能够生效的。
这种现象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官员阶层的势力不断强大,凡是涉及到官员地主阶层利益的政策决定,都会因为遭到官员们的抵制而无法通过。皇帝的所有决定很难绕过内阁独自裁定,中旨经常被内阁驳回。导致后来的皇帝为泄愤,长期不上朝,不理政事,但是朝廷仍然能够保持几十年的运转。
舆论,是官员士人阶层手中的一把尖刀。
由于明朝的舆论权基本都掌握在士人的手里,导致皇帝经常被骂,而皇帝却对此无可奈何,给予其最严厉的惩罚也只是廷杖。以至于士子官员为求名声而故意辱骂皇帝,并以受廷杖为荣,甚至把受到廷杖与否,作为是否提拔的依据。
太监系统是皇帝监视大臣、捍卫权利、保持政局平衡的重要手段
在明朝,太监系统,是皇帝手中非常重要的两股势力,皇帝掌握国家大事的最终审批权,并且由太监负责签字审批。所以太监系统是明朝政治权利圈的重要一环。它与官员系统两者相互协作,同时相互制约,共同保持着明朝政局的平衡。
等到以东林党为首的官员系统在崇祯继位之后,开始鼓动崇祯斩杀魏忠贤,并抛弃太监系统。然后十七年以后,明朝政权终于走向灭亡,崇祯在煤山自缢而死,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了代价。而地主士人阶层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清军对大明地主的疯狂屠杀。
所以,放弃太监系统,使得官员系统彻底失去了制约,皇帝无法有效行使手中的权利,大明的政治平衡彻底崩解,并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灭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