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 何为虚,何为静?虚,是放空、取舍之后,达到的一种似有若无、精神内守的心理状态;静,是虚心状态下的精神体验。意思是说,当我们放空自己,对外在的物质做出取舍之后,就可以达到一种平静祥和、自在无为的状态。
一、持定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如果要追求智慧,就得在生活中修炼出极大的定力,稳住自己的心智,不为外物所动,不为俗事所扰。然而物质世界五彩缤纷,五味杂陈,眼耳鼻舌身意引发的一系列感受,叠加起来施予刺激,要修出定力何其难哉!
之所以定不下来,是我们的心被外在世界光怪陆离的现象所误导而陷入了混乱。所以,要想生出定力,首先得想办法静下来。心静了,对外在物质世界就能够保持客观地认识、辨别和选择。对它们的态度是关注还是放任,接纳还是放弃,我们自己说了算。我可以接受,参与,但不会被牵着鼻子走,始终保持内在的整饬秩序和理性判断。我和外在世界只是正好路过,各取所需地照应了一下,这就是“定”的真正用意。
二、清静
关于如何入静,《道德经》有这样的表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意思是说,事物返本溯源,回归它的本来面目就是清静,清净就是重返先天自然状态,回归儿时的赤子之心。那种心境是毫无杂染、无欲无求的清澈纯净。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心地清明了。
那如何才能做到清静,保持心境清明呢?可以在《清静经》中找到具体答案:“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一个“遣”,一个“澄”,形象地描述了个体在处理内外关系上做出的努力。排遣欲望,澄清心灵,把多余的东西通通放下,舍掉,心就清静了,世界也就清静了。如果心为外物所役,终究要沉没在欲望的汪洋大海里。
三、虚心
中空能容,虚心乃大。虚,是一种放空的状态,如果把人比做一个杯子,那虚心就是保持空杯心态。杯子要是满了,就容不下新的东西注入。只有先放下手里的,才能拿到更多。先有舍才有得,先有放才有收。小孩子都明白的简单道理,很多成年人却做不到。人越长大,心越复杂,在后天成长中日积月累发生着变化。
道德经中曾对圣人爱国治民提出过建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正是因为不断去满足欲望会让人更加欲壑难填,永无止境。所以圣人之道就要反其道而行之,教育百姓放下对名利财色的索取,虚心求索世界的本源。
四、忌满
满招损,谦受益。做人最怕骄傲自满,所以要时刻保持空灵的状态,虚怀若谷,谦卑柔软,以空杯心态虚心求教,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腹有诗书气自华,人还要不断充实自己,既包括物质身体的充实,也包括精神世界的满足。不去追求物质财富,只求身心安稳,平淡充实。
思想也好,物质也罢,如果一味地获取而不吸收转化,学的越多则疑惑越多,尽信书,不如无书。做人立志也不能贪多,志向单一更能实现梦想。目标太大、太高、太复杂,好高骛远,没有自知之明,人生会充满困难和危险。认识自己的局限性,树立切身可行的目标,才能游刃有余、悠游自在地过完这一生。
虚·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