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荣阁
01
《理想国》的第四卷,心中突然升起一个念头,理想国,没有理想。
书的开始,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别人对话的形式来展现他的哲学理念。
一个叫作阿德曼托斯的人认为:世间无正义。
他认为,我们所看到的所谓“正义”,并非是人们内心自愿所为,而是人没有本事作恶,是面临强权和法律的无奈的妥协,其实人们心中时刻存在着行“不正义”之事的冲动,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恶魔,只是它一直被外界强力压制。
这种观点的来源是“性恶论”,人性本恶,希冀人通过道德觉悟来实现社会的共治自然是天方夜谈。基于此,阿德曼斯托开始与苏格拉底探求正义与不正义的本质和起源。
02
苏格拉底首先阐释了城邦的起源:
人的存在决定了人的需求,有了需求,自然必须是要去满足的。饿了没有饭吃、冷了没有衣穿、困了没有地方睡觉……那么人走向的必将是灭亡。每一个人都需要食物、衣服、住房,但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去种田、织布、或是做木匠。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直接导致了人类社会最初始的社会化分工,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职业,专门地提供着某种产品或服务,充当着社会这个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其实包括现在也是这样。
这会形成一种聚集效应,即人们不得不主动聚拢来生活在一起,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满足人们共同的需求。逐渐地,这个团体慢慢扩大,人数慢慢变多、物品的丰富度逐渐提升、人们逐渐分化成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逐渐有了法律和文字、文明开始向前发展……
接着,苏格拉底话锋一转,谈到了守卫者(军队)的挑选和教育。
由于城邦逐渐扩大,不同城邦之间必然会出现利益之争,利益的争夺伴随着的是血流和冲突。那么挑选培养一批天赋又高又忠诚的守卫者则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教育和培养这批守卫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小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即文化教育,让他们懂得何为高尚、何为勇敢、何为忠诚、何为正义,做一个有美好品德的人,另一种是进行体育教育,通过严格的训练让他们具有一个强壮的身体,拥有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保家卫国的能力。这两种方式颇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意味。
行文至此,似乎与正义没有太大关系。但上述步骤都在论述着柏拉图“城邦的正义”,他认为,一个正义的城邦,必然是一个等级分明、公民各司其职的城邦,在这里面,每个人都在他所在的社会位置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农民好好种地、生产粮食;木匠专心研究技艺,为城邦建造更好的房子;统治者则应该培养良好的美德,统治好这个国家……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范围内做好自己的事,既不要越级,也不要疏忽职守,就这样充当着社会这个庞然大物上的一个齿轮,为这个庞然大物磨尽自己一生的岁月。
03
听起来很对,其实又不对。因为这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哪怕是在柏拉图那个年代,也是可以抵达的现实。
社会的的高度化分工已经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规律,没有人可以阻挡这股社会的洪流。“人的全能性”在当下的社会并不会得到多么高的认可和倡导,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专业的人,你只需要在你所处的等级上发挥好你那颗螺丝钉的作用就好了。
人的工具属性被放大,而人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似乎也有朝着“成为工具”的方向去前进。
柏拉图的理想国并不理想,它只是在描述一种相对精致的现实,只是作为一个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利益提出的一种治国模式而已,无论是在他那个年代还是在我们今天的时代,都是可以感知的,并不值得我们去崇拜。
无论我们主观上向往与否,社会的分层、等级的形成、专业化的分工,都无一例外地要到来。
真正的理想国,不应该有那么多世俗的牵绊、不应该有那么多人与人的隔阂和等级划分;
真正的理想国,应该有一种更加完美的社会组织模式,而非当下的高度社会分工所导致的社会等级体制;
人能够从社会生产中解放出来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与乐趣,最大程度地去追逐自己理想的人生模式,而非囿于生存残喘苟活。
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国度,或许只有传说中的共产主义才能够实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