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睦宝贝最近总也不好好吃饭,搞的她亲妈一提起来就唉声叹气。到了喂饭时间就得跟孩子斗智斗勇,实在没辙,婆婆就想了个法子——给睦睦放进洗衣机桶里,她爬不出来,跑不掉,这回该是能好好吃点饭了吧。
结果还是吃一口吐一口,淘气的很。
亲妈为此忧心忡忡,恨不能把睦睦塞进肚子回炉重造,希望再次出来能变成自个儿抱着奶瓶儿咕咚咕咚一口气干掉的乖孩子。
我们听了是干着急,又觉得十分有趣儿——特别是看着照片里睦睦那一张无辜的小脸儿。
自打睦睦出现,我们仨的话题里就再也离不开熊孩子了。睦睦快一岁,苗苗也从一个新手麻麻蜕变成了一个兼顾着工作跟孩子的超人妈妈。
聊到熊孩子,自然少不了熊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育是个大话题,是从古至今关乎国家建设的宏观课题,但同时它又是跟每个小家息息相关的生活课题。
养大一个熊孩子,还真真是一门很深厚的教育学问。
就比如今天我们讨论的:大人管得越少,孩子长的越好,这句话对吗?
管的少了,怕长歪瓜了。管的多了,又怕孩子哪天脱离管教一下子就天性大解放。
但这个“多与少”其实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量词,是一个对父母、子女不同主体会产生不同感受的相对概念。
拿我自身来举例。我妈属于比较严格的那一型。
我小学时候,周日到周四晚上是不允许看电视的。晚上吃过饭收拾好个人卫生就回到自己房间,写作业,看书,做手工。即使是周末,也不允许连续几个小时坐在电视跟前。
中学回家过周末,几乎不允许睡懒觉,我妈崇尚早睡早起,觉得“一天之计在于晨”;
高中时候,成绩全线下滑,沦为一个数学渣渣,我妈无奈之余又鞭长莫及,算是给了三年自由生长的宽松环境;
后来大学,背着我妈第一次染了头发,结果回家时候吓的愣是不敢摘帽子;
现在毕业工作2年多,作为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成年人,却仍然有很多不经我妈批准内心就战战兢兢的事情。
我一向觉得我妈管的严,我的生活这么多年一直都笼罩着她老人家的威严。
但我妈却并不这么觉得。她一直坚信她的教育核心是民主,是要营造可以畅怀聊天的朋友关系。那些她为我跟我姐定的规则,只是在我们俩还没有强大的自觉意识时候的必要约束。
这其实就反应了“管的多与少”、“宽与严”这个问题本身的拧巴基因。
爸妈在管孩子的时候,有自己心里的一个标准,他们只是把自己标准以内的条目都囊括了进来。
孩子在受管教的时候也有他们的一个标准——只是这个标准没有什么一定性,更多的是“看心情”:高兴的时候你们管什么都行,不高兴的时候你们怎么管都不行,叛逆期的时候你们更是管什么都算管的多。
有点不讲道理,但我作为被管教的孩子的时候,确实有过类似经验。
所以你看,大人管得越少,孩子长的越好,这句话好像也没有什么对不对。
那抛开管的多少、宽严的问题,我想谈一个在孩子教育问题里,我认为算得上绝对正确的一个因素——家长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
小孩子长成大人,其实就是一个模仿与自我吸收的过程。
作为父母,你们之间相处的状态、对待周边人事的态度才是最要紧的教育。
咱小时候看咱爸妈怎样怎样,现在慢慢就会无意识的也开始怎样怎样。甚至是以前很讨厌的某个点,竟然也潜移默化的长到了自己的身上。
比如我小时候特别讨厌我妈的那套规矩:什么刷牙以后不准吃东西,不能在床上吃东西,上床前要脱了外罩裤子等等等等~~~当时我真是深恶痛绝,然后我就想啊,以后我长大了想怎样就怎样,我一天三顿饭都要在床上吃!结果到了现在,在床上吃饭?咦~不能忍!
我自己也成了这个规矩的“继承者”。
这还只是一些生活习惯的模仿,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处世之道也更多来自于爸妈的言传身教。
所以,想把孩子养成什么样,我们自己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 。
想让她以后不追名逐利,做一个内心饱满的姑娘,自己就不要总是拿考试分数来论英雄,张口100分闭口第一的念叨;
想让她以后温润善良,自己平常就要对身边遇到的人温暖一点。
好像是黄磊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
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很有深度的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