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莫道随言

莫道随言

作者: 刘开元_aabe | 来源:发表于2021-08-14 23:54 被阅读0次

论如何完成今日份的写作:

上次聊了聊鲁迅是否为渣男,一个玩弄情感的男人。

还是聊一位渣男吧,不是吴

亦凡哈。

周杨,周运宜,字起应。作家,现代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民间曾有人私下称他为中国的“文艺沙皇”。

1997年与周杨同乡的女作家叶梦在老家益阳经多方查证后,写下一篇散文《七坛甘草梅》。

打开百度百科,查看周杨的人物关系只有长子周艾若与妻子苏灵杨,前者1927生人,后者1914年生人,嘿,13岁生孩子嘛?显然不是。

发妻吴淑媛。

未完。


周杨,原名周起应,是周瑜的第59代后裔,16岁在房东姚仁涛的撮合下,去同乡“看亲”吴公馆吴淑媛,满意而归,不久后成亲。

婚姻生活甚笃,据周杨姐姐回忆,期间形影不离,连喝水都要共一只杯子一把壶。

同年周杨做了父亲,可惜其女只活过了四个年头而夭。


周杨据说儿时多病,且能看到常人无法看到的物事,脆弱、敏感。

而正是这样的人,瞒着已诞下三子的发妻与苏灵杨在上海结婚后前往延安,这一瞒便是七年之久,后偶在报纸上见看一篇周杨与郭沫若的信后,崩溃了。


1934年,这一年在周杨身上的一些发生注定了七年后一个人的死生——吴淑媛。

那年在上海怀有第三子的吴淑媛被周杨送往益阳生产,据后来在沪熟悉周杨的人对其长子艾若回忆,1934年深秋周扬一家离沪的次日,他去周家,才知一家人己走,但门上挂了一件红色的女大衣,他说:那大衣不是你妈妈的,你妈个子高,那红大衣是小个子女人穿的。

  据梅志先生回忆,周扬在1934年从益阳再度返沪,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形象已经焕然一新,他已换下惯常穿的西装,着一件白绸长衫,戴一顶白色礼帽,身边有了另一个女人。

而在百度百科上,正是同一年,周杨与苏灵杨结婚。

那是七年后一张桂林办的《救亡日报》,发表了周杨对郭沫若的信,,末附的一句话,“苏已进抗大,小孩已进幼儿园。”

吴淑媛发了疯、病了,不久去世,死状凄惨。

我不禁想,若吴淑媛硬生生活过了新中国的成立,周杨又该如何面对他的发妻呢?!

我会恶意揣测,周杨是希望发妻死的,信有可能是故意发出来的。

个人不否认周杨对中国共产主义做出的贡献,但个人看来他私德大亏,玩弄异性感情,真是垃圾。

他忘记了曾在上海时,生活交集名流、搞革命皆是其妻几乎破家支持,忘记自己还有三个小儿女,什么都忘了,如你的死亡——萎缩的脑如一片黑洞。

相关文章

  • 莫道随言

    最近的心情有如被青楼妈妈比着去做人肉生意的清倌人。 《千刃千眼》,是有趣的。 皆言一千人眼中便有千种哈姆雷特,可作...

  • 莫道随言

    晚上,父亲来了电话,声音里透着疲惫,我似乎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其他的意味来,对一生到此时的碌碌无为感到了些什么吧。 父...

  • 莫道随言

    朦胧诗代表作之一,《致橡树》,作者舒婷。 它其中有句是这样说的,“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首诗通篇仿佛...

  • 莫道随言

    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影响极大,家里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对人格面具。成对的人格面具中,一个是家庭成员的内化(客体面...

  • 莫道随言

    《海蒂性学报告:男人篇》的内容,处处都可以看见女性主义的冲击痕迹。光是从形式上看,要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私密关系、内心...

  • 莫道随言

    @朵朵云 在我们可爱阿姨的文章中: “你看到的就是你。你看不到的叫存在。” 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在姨的文章中...

  • 莫道随言

    看书是需要历史观的,这便像画杨桃一般。 在楚汉争霸时,有个人的出身似乎是个谜,韩信。 他的奇怪之处在于,何以拜大将...

  • 莫道随言

    精神病学。 最近看的一本书,《沈渔邨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有两大基础,一为生理——神经科学。二为心理——心理学、社...

  • 莫道随言

    荣格自己的人格面具曾经发展到了顶峰。他在《红书》开篇有言,自己40岁时已经名利双收。他当时已经是国际顶级精神病学家...

  • 莫道随言

    以“女为男用”为根本的性别角色规范; 这是潘绥铭与其学生合著《性之变》中的一段话。 这是中国人于1919年前的性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道随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py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