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这么多人付了高昂的培训费还是没学到知识(一)

为什么这么多人付了高昂的培训费还是没学到知识(一)

作者: 投资麻辣烫 | 来源:发表于2017-12-27 22:23 被阅读50次

忘记在哪一天

看了一篇公众号的软文

久久不能忘却

时隔已经好几个月

但却依旧记得那一段话

最终在圣诞节将这本书买回来

今年我自己为知识付费也超过了 3W+

后来想想,有些费用是没必要的

几本书能解决的事

何必花那么高的代价去学习呢?

以下为《这样读书就够了》序言的原文

希望对您有帮助

知识付费与学习能力

知识付费是不是风口?这是一个新问题

2016年被知识付费称为“知识付费元年”

知乎Live,分答小讲 得到 在行等应用纷纷上线

喜马拉雅 豆瓣 微博 也都推出各自的知识付费模式。

据《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称

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开始为新媒体内容付费

15.6%的用户有付费意愿但还没有付费行为

曾有一位“报课狂人”过去在网络学习上投入了数万元

我问他,那些形形色色的在线课和训练营给你带来了哪些收获?

他想了一会儿说

主要是心理踏实吧

比如开车的时候放一段名师音频

就觉得“时间没白过,充了点电”

他又说,后来买了很多课都没来得及听

过去一年中

看似火爆的“知识付费”

其实是由用户的焦虑、恐慌和好奇心驱动的

当下这个变幻莫测

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

于是他们内心满是“知识焦虑”和“知识恐慌”

这时候

每当有人包装出一个“你必须关注的未来”

或是某些“成功之道”时

他们就忙不跌去一窥究竟

这种情形像极了家长们热衷把自己孩子送进

各种奥数班、写作班、智力开发班

而仅仅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

我们不上,输在起跑线了怎么办?

一个大家无回答的问题是

假如这群焦虑、恐慌的用户

从知识付费产品中感受到的价值并不明确

他们还愿意继续付费吗?

2017年3月,得到创始人罗振宇披露

得到总用户数为558.48万

日均活跃用户数为45.45万

专栏日打开率为29.3%

也就是说

学习者虽然花了钱

但每天听课的占比不到三成

这不是个别现象

实际上

喜马拉雅等平台的公开数据显示

付费用户的打开率和播放率都在下降

花钱买了却不听的大有人在

且这一类人数的比例持续上升

各种声音也相继出现

有人说知识付费是“欺骗者的游戏”

有人把“购买知识产品”称作“交智商税”

此时距离这个风口兴起还不足一年

有人感慨,移动互联网时代

新风口轮番登场

新问题层出不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但是,付费学习的起起伏伏根本不是新问题呀

因花了钱听不完而感到愧疚的人

请看看自己家的书柜

有多少书是买来而没有看完的?

没时间、没精力、记不住、学不下去,其实都是些老问题

认为听了也没什么用

因而冷嘲热讽的人

唱的是“读书无用”的老调

学习没收获

就指责读书没用

老师不行

内容不好

这种学习能力低下的情况,也是老问题

大部分人认为自己需要知识付费产品

但又无法从中获得价值

而这并不影响消费者继续付费

因为这些人并不能识别知识

也并不是真的需要这些知识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缺哪方面的知识

所以那些面对大众且未必有深度的知识必然大受欢迎

大多数人并不是因为知道自己缺什么

然后去弥补

而是受社会化媒体、传统媒体和内容演绎者的包装而做出选择

很多知识只是长的像知识而已

很多人也只是装作很爱学习而已

经济学早有定论

任何市场想要健康发展

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从来不是靠卖家的自律

而是靠买方的辨别力

能判断自己需要的课题

分辨各种来源的信息

也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

从商业角度

判断知识付费的价值是看对消费者有没有真正的价值

从教育角度

则看学习者有没有真正地成长

而对成人学习来说

有无成长

归根结底不取决于平台、模式、内容等

而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知识付费能否持续

关键在于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状况能否得到改善

之后的学习方案是,先将书只字不差速度一遍

然后重点看第四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这么多人付了高昂的培训费还是没学到知识(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hp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