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绝对不可以用常理推之,我在这里引用两段正史的记载:
《明史纪事本末》:会旋风起,折大将旞,南军相视而动。
《明史》:会旋风起,折景隆旗。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再用大白话复述一下:突然一阵大风刮起,沙土飞扬,李景隆部军旗折断,古代士兵都比较迷信,看到军旗折断,内心惶恐,以为老天爷发脾气了,南军相视而动。
这也太玄乎了吧,晴空万里,说刮风就刮风,不刮北军偏偏刮南军,刮南军还不算,又刮断了南军的军旗,难道老天爷真的在帮朱棣?
战机稍纵即逝,朱棣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去想这些,他趁着南军内心惶恐,士气大减的功夫,率领余部绕到敌军背后,突然杀入敌阵,这个时候终于和朱高煦的骑兵会合。
上战父子兵,两军合击,混战中将瞿能斩杀。平安与朱能交战时也被击败,南军阵势大乱,四散奔逃。
局势陡然逆转。

朱棣乘胜追击,率领北军攻入了南军的营盘,一把大火焚烧了敌军营寨,南军只能跑路。郭英带着人向西跑,李景隆带着人向南跑,兵器各种物资都不要了,还是保命重要啊。
北军痛打落水狗,一路跟着南军死咬着不放,杀死的加上淹死的有数十万人,一路追杀至鞍山月漾桥(熟悉的地点),南军内部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又死了数万人,横尸百余里(好惨)。
李景隆跑回了德州,这次作战只有魏国公徐辉祖率军在后,才得以全军返回。
白沟河之战,以朱棣全胜、李景隆完败告终。
在这里稍作停顿,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天气确实是决定一场战役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这股妖风刮的实在是太巧了,偏偏在朱棣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而且偏偏就对着南军刮。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鬼神,所以只能这样解释: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件事情的成败与否,不仅仅要靠实力,还要看运气。
不管如何,白沟河一战意义重大,朱棣和朝廷的局势开始发生了转变,在此之前,朱棣一直担心朝廷会吞掉他的有生力量,而现在朝廷再也无法组织起像以前那样动辄五六十万大规模的军队去和朱棣抗衡,他开始由之前的被动防守转为主动进攻。
朱棣非常自信的把眼光放到了济南,等占据济南之后,截断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划疆而守,稳住以后,再谋划南京,这个计划得到了道衍的赞同,于是朱棣攻打德州,李景隆逃至济南。
朱棣攻占德州,得了粮草,收了降兵,实力大大增强,南军快让李景隆给祸害完了,还剩不到十万人。
朱棣一直在赢,在当时几乎没人能和他一战。这足以让他感到自豪。
自靖难起兵,未尝一败!
难道真的没有人了吗?难道老天爷会让朱棣这个名将忍受未逢敌手的寂寞吗?
不会的。
朱棣没有想到,就在济南这个城市里,有个人会阻止他南下的趋势,朱棣也没有想到,这个人不是武将,而是个文官。
这个文官,叫铁铉。
铁铉,邓人,洪武年间,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朱允炆登基后升为山东省参政。
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铁铉的前半生就是这样的,如果顺利的话,差不多能混个省长当当,然后和大多数文官一样,平稳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就此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起一丝波澜。
可是历史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不会如同一团死水般的向前发展,它总是会翻出一些浪花,搅一搅风云,乱一乱时局,从而创造出机会。这次,它把机会给了铁铉。
铁铉,你注定不会平凡的度过这一生。
铁铉,你注定要青史留名。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