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中国进行教育改革的是一种迟来的认识,即中国的教育制度没有培养出足够具有创新思想的人.......通过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并视老师为平等的人,中国的师生之间可能出现一种新型关系。问题是要使这种平等关系生效,政府已经制订了雄心勃勃的计划,但无法保证中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能改变伴随其一生的教学习惯。”这是英国《教育》周刊上的一段话,我们实施新课程,为培创新型人才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外正拿怀疑的眼光瞄着我们呢!
这不得不说我们众多老师已经习惯了的讲授法,还在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讲授欲望。常见的讲授欲望强烈主要有四种表现:
第一种:学生会了还要讲。学生明明回答正确,老师偏偏再重复一遍,学生回答完一个,老师重复一个,一节课下来,老师重复、展开的时间可能会占去十多分钟。
第二种:学生自己容易学会的也要讲。对于并不难的知识点,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总是觉得只有老师讲了学生才能会了,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正如有一种冷,叫做老师觉得你冷。
第三种:少数不会的全体讲。个别学生只要提出问题,仿佛就是整个世界不懂一样,开始在班级里大肆讲解。个别学生已陷入了充耳不闻的怪圈,但老师还要大“充”全体学生的耳朵。
第四种:该等一等的急于讲。出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就急于作答,这不利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讲授既能发挥讲授法的功能,又符合新课程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呢?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点,讲在认识的关键处。在知识的关键处实施讲授,是技巧,更是功夫。关键处抓得准,讲起来举重若轻。
第二点,讲在学生设疑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在学生想弄明白而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想说而说不来的时候才去教他。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才会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