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驳王清铭《剪得秋光入卷来》
(文末附原文)
文/君则
2017/11/8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句话是孟子说的,不是批评自己做老师有什么不对,意在批评一种自觉清高的心态,视旁人为皆不如,居高临下地对别人指手画脚。
此为我批评该文的重要的一点——清高优越。
首先必须承认,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开头一段,“把秋天嫁接到心头,然后创出另一个字:愁。”一来切合时令,二来文笔细腻,三来构思精巧,四来共处妥帖,真真有惊鸿一瞥的震撼。全文读来,作者思路确实流畅,文学涵养的功底亦是相当深厚,不仅运用唐诗宋词信手拈来一般,与现代文的记述和议论结合一体,浑然天成,更有借诗句引出对照,发出呼吁的设计。用答题的话来说,“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意蕴美。”
现代人疲于奔命,忽略自然景致,毋庸置疑是莫大的憾事。作者借此行文,本来并无不可。但字里行间屡次透露出贬低“现代人”以抬高自己的遗憾的层次,不可不谓卖弄。分论如下:
一。“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没有几个人去注意秋天枝头飘落的那几片落叶。”后文又称现代人旅游也只是在风景前驻足拍照便匆匆而过,而专注于秋意的诗情只能随着“洞庭湖的水位下降而荡然无存了”,等等。其一,都市人的“忙”有目共睹,究其原因,作者虽曰不知,但在后文已经用近乎直白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处说不知,恕我只能揣测为一种轻蔑的体现。其二,以洞庭湖的“没落”映衬都市人怀秋能力的退化,过于强行和刻意。这种刻意,使得阅读分明优美流畅的语句时,内心不感舒畅和共感,反而有种难以尽诉的别扭感。同样的,这种刻意还表现在——难道种满了人造植物,环卫工人就都可以退休了吗?
二。作者似乎对“都市人”有着相当的、而且莫名其妙的偏见。说“莫名其妙”可能太武断,但作者自己的证词必然无法圆满,而且过于自负了。在他的笔下,都市人是“感情日益淡泊”的,是“心头拥挤”的,是“冷漠”的、“世故的”,甚至在他们心中——纠正一下,是在作者笔下的他们心中——看到“小枫一夜偷天酒”,能够联想到的只是茅台和白兰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股票房价之流的身外之物。
刻薄定论,见其傲慢;论据不足,见其偏见。
坦白讲,正是这种傲慢与偏见,让我感到非常,非常的受侮辱。很难理解这样一位资历丰富的教师何以有如此强烈的不公正态度,对“都市人”抱有如此大的恶意,以致于能够写出“感情日益淡薄的都市人可以洒脱地挥手告别,谁会为思乡情、离别情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这样做作而且一棒子打死的句子,就整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来看,太掉价了。不仅讽刺了一把所谓的都市人的价值观,更干脆地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即使现代人个个都愚蠢痴木,不知欣赏,敢问这种美学能力的缺失和感情的麻木不仁有何必然联系吗?
三。“都市人”是否真的如作者所说那么不近秋意?我不认为。现代人越来越忙,越来越脱离自然生态,这是时代的趋势,个人抵抗不了时代,这也不能够被用来证实我们的错处。我们确实应该为我们和自然的脱节而感到惋惜,但是应该被批评的绝对不是这种脱节,而是对于脱节毫无意识或者根本无所谓这种脱节。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可“都市人”被在钢筋铁骨之中,发展出来的一套新的赏秋之法;我们应该接受,在确定无法回到原始社会的基础上,仍然有凭借自己的心去欣赏秋光的人,他们可以很平凡,也可以很伟大。君不见,这个时代照样有杰出的作家、诗人,或者只是普通的行路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发掘并保存秋天的美。忽略现代都市人智慧结晶的产出,只注目于古代大家的流传千古之作,对于同样怀有赏秋情趣的现代人,和或许如同作者笔下的“都市人”一样疲于奔命无暇自问的古代人,大概都是一种不公平吧。
更何况说“都市人”没有离愁别绪之类的苦楚,掉的都是廉价的眼泪,都是无稽之谈。
总之,作者的意图是让“都市人”放眼望望秋天的美好,重拾欣赏的眼光和感受自然的能力,出发点还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全文有一气呵成之感,脉络顺畅,文笔清新,不可不服。
但我想说的是,作者低估了“都市人”的情感,而且高估了自己的伟大。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角度,虽然不明着教训但在暗中不加限制贬低现代人,这让我觉得受侮辱和不齿。
有句话我很喜欢:“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可别让一叶障了目。
秋天很美,相信你我懂得如何欣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