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前面对于《道德经》的总纲的第一部分的注解,我们可以开始解读第二部分。它实际上说的是老子关于道的理解。我们会看到,这个理解有多么像量子纠缠。
【何谓道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谓一也?】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夷。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微。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微。三者不可至计,故捆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晦,寻寻乎,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译文:
【什么是道呢?】有一种东西,它是很多其它的东西混和而成的,它先于天地而生。它宁静空旷,独立于冥冥之中,好像永远不会改变。它就是天和地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姑且称呼它为道吧,它的属性我也无法明确说明,只能定义为“大”。它的演化像是一种谐振,先离开到远离平衡点的地方,然后再折返回来。“道”遵循这种谐振的规则,天,地,人也都遵循着这样的规则。人要按照当前事物的状态来做事,即人要和谐地顺应环境;而万事万物则要遵循“天”或者相应的逻辑而演化,而“天”本身也要和“道”共振,顺“道”而为,而“道”自身就是自然的,理性的。
【什么是一呢?】努力观察而观察不到的,称作“夷”。仔细听却听不见的,称作“希”。触摸而触摸不到的,就称作“微”。“微、希、夷”这三种属性是不能穷尽的,所以最终混而成为“一”。“一”这个东西,是一种不明不晦,不生不灭的概念。它循环往复,无法准确定义这种状态,它最终会回归到“无”的状态。所以说,这是一种没有状态的状态,也是一种分不清是否物质是否存在的现象。我称呼它为“惚恍”。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没有所谓的前后上下,以及各种正反矛盾的概念的区分。
老子对于“道”和“一”的阐述可以说是非常清晰明了。虽然这两个概念都非常难懂。但老子本身的理解非常清晰。
“道”本身是一切理性的根源。包括宇宙,万物,意识,生命,社会,人文,心理等这所有领域,所有学科。因此它当然是没有办法明确描述清楚的。但是它周而复始,和谐相成。
其实我们学物理的可能对此非常有心得。记得以前听Strominger教授讲物理,他说,以前他读书的时候,他导师就和他说,量子力学多简单呀,你有啥不明白的,你就把问题转化为谐振子,你就明白了。当然后来他自己做了很多黑洞物理的理论,Strominger教授就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有啥不明白的,就转化成黑洞问题来做,那就能弄明白了。
当时当成笑话来听,现在回过头来看,真的是非常有道理的。量子物理上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用谐振子来类比解决。而不能用谐振子解决的,则可以化为黑洞理论来解决,这两者都不能解决的,正是当前最流行的用量子纠缠来解决。但是从最近的一些理解来看,量子纠缠又可以转化为谐振子来做了。所以,真的越学物理,越能理解老子思想的深刻。
既然大道的本质是谐振,那么我们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都应该遵循谐振的原则。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慎终为始,始终把握好自己的位置,职责,方向。要从人,地,天,道四个层次去理解当下的状况,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而做出最好的抉择。
关于老子的这个“一”,我们物理学上也是有非常明确的涵义的。老子的最强大之处在于他将生活中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最后在思维的层面把规律上升再上升,抽象再抽象。这是一种从物理到数学,数学到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他会思考,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呢?我们看到什么了?能看到的当然就是“有”,不能看到的就是“无”,所以从老子哲学的总纲上来看,既然“有生于无”,那么看不到尽头的东西,就是一种最本质的概念。这种感知可以延申出去,听不到,触摸不到的“无”也是最本质的概念。所以可以感知到的一切,最终的“无”都会混合成道的本体,也就是“一”,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惚恍”。
物理上,“惚恍”代表的概念就是“量子纠缠”,所谓“不皦不晦”或者佛家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都是一样的含义,这就是我们物理上(物理可以看作是地之道的集大成)的“量子纠缠”。薛定谔的猫究竟是死猫还是活猫呢?双缝干涉,电子究竟是从哪个缝穿过的呢?这些问题,用“量子纠缠”就能描述清楚。可以说,量子纠缠就是不确定性的由来,也是量子物理的根本法则。
当然,老子所说的“惚恍”不等同于量子物理的量子纠缠,它包含了万事万物。最近在读到一本认知心理学的书,它里面的根本观点非常接近于“惚恍”。
当然我最后说一下,佛家的《心经》也有非常类似的描述,所以老子化胡虽然是杜撰的,但佛道两家的哲学真的有非常多的相通之处。另外《心经》是修行冥想之经,并不是要恭敬观世音菩萨。很多人学佛,学成磕头虫,越学越愚昧无知,实在是贻笑大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