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源自现代物理学,所以我会以物理学来举例解读《道德经》的总纲。物理学是精确科学。它有观察,思考,实践三个层次,即观察到新现象,思考新现象的理论,结合理论进行实践,得到更多新的现象,最终形成对于该类现象的准确描述。精确性是物理学的一大特征,而如果认为《道德经》是根本性哲学,那么其概念就应该精确,不能含糊不清。所以用物理学来解读《道德经》恰好可以验证其哲学的严密性。
很多人从人之道,也就是修身,心理,管理等角度来解读《道德经》,往往似是而非,最终流于说教。原因就在于立足的根本不够坚实,这些学科里的概念不具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确性和可验证性。
我的角度,未必适合别人,也未必高于别人。只是我自己的角度而已。再说一下,我不想争辩。你的认知和我不一样,那么请不要强行向我灌输你的认知。这非常的不道德,也令人生厌。如果你恰好和我一样,具备物理学的背景,想要和我探讨,那么欢迎之至。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人生乐事。同道中人,自然能彼此欣赏。道不同者,不相为谋也。
上一篇中的我所总结的《道德经》总纲很难在一篇短文里译注清楚。所以我将它拆分为几段来注解。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大道至简,衍化至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被认知的万事万物的理性哲学,就是随时间变化的道,而不是恒定的道。这里的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演化规律。但这只是能够被认知的理性哲学,在天地创始之前,时间空间没有含义,这种理性哲学,就是恒定的原始之道。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实际上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一句。很多解释都不得其门,我认为就是应该从可道之道以及不可道之道两个方面去阐述,可道之道非恒道,不可道之道是恒道。
如果我们可以定义一个事物的状态,那么这个状态也是在变化之中的。也就是说,世上万事万物的状态,都是演变的。物理学中,描述粒子的状态,我们用很多属性来刻画,比如质量,电荷,自旋等等。其中质量和电荷是可以定量描述的外在属性,它们会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而自旋则是粒子的内在属性,它是不随着粒子的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这恰恰说明,可以定量描述的属性,不是恒定不变的。不可定量描述的属性(粒子自旋的方向无法确定),反而是恒定不变的。这正是“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体现。
大道的原理是极端简单的,但它所衍化出来的万事万物,却纷繁复杂。在没有特别指定某个体系时,大道是说不清也道不明的,这种状态谈论大道是没有特定涵义的,它只是一种理性上的逻辑,并不对应于某个具体的体系。这种状态我们称为“无”。因此,我们需要对于特定的系统具体分析。对于选择好的研究体系来说,大道的原理衍生出一个第一性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有”,而这个体系的第一性的“有”的概念则会衍生出正反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互相作用,作用的媒介就构成了第三种概念,也就是相互作用。正反属性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衍化出了这个相应于体系的万事万物。
所以说,天下所有的事和物,都从“有”这个概念衍生出来,而所有体系的“有”这个第一性的概念,则是从“无”这个理性逻辑所衍生出来的。
所以说,“无”这个理性的逻辑,是天地最原始的状态。盘古开天地,用斧子劈开的,就是这个“无”。所以,“无”的概念,实际上古文里已经有了,就叫做“混沌”。但我们需要区分这个“混沌”和非线性科学的复杂系统理论里面的“混沌”的概念的不同,这个“混沌”更接近于物理上所说的“量子纠缠”的概念。
老子的“无”的概念,是非常惊人的。它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在这个体系里,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包括物质,能量,意识,事件,追根溯源,都是源自于纠缠在一起的“混沌”。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老子的根本哲学所在。老子的“无,名天地之始也”也就是这个含义。
而“有”代表了一个体系的第一性原理,它是衍化出这个体系的万事万物的最高准则。在物理学中,这个第一性原理就是最小作用量原理。在计算机领域,第一性原理就是使用二进制组成合理的逻辑算法。基因生物学里的第一性原理就是使基因和谐共同表达。认知科学的第一性原理就是使身体和意识同步。精确科学的理论都是构建在第一性原理上的。这是一种演绎的思想。这也正是老子的:“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含义。
所以,我们对于老子哲学中的“无”和“有”的概念需要仔细斟酌。如果我们以“无”的角度看待各个不同的体系,那么就会发现各个体系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十分微妙的。我们会发现,很多完全不同的领域会有非常相似的方法论,处理问题的方法非常类似,甚至多学科的融合最终会发展出全新的学科出来。这种微妙的联系是要站在更高的“无”的层面上才能看到的,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恒无,欲以观其妙”的含义。
而对于当前研究的体系,我们有了第一性原理,也就是已经存在了“有”,那么我们站在这个第一性原理来研究这个体系,就需要研究这个原理的适用的边界。这就是老子的:“恒有,欲以观其儌”的含义。
“有”和“无”是理性哲学(即“道”)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涵义,它们名字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作一种“玄”。“玄”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认为它就是各种小道,分支道。很多“玄”集合在一起,就是打开它们之间各种微妙联系的真正法门。
关于道德经的很多注解,对于“此两者也,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段的理解是错误最多的。首先我们要理解,老子写《道德经》绝对不是为了感慨:道,多么神奇,多么玄妙啊。这种无意识的感慨是绝不可能有的。这只会使得《道德经》拉低到个人情感和情绪的层次,这是很低的层次,绝不可能是老子的本意。其次,老子写的《道德经》本质上是哲学,哲学讲究的是前后意思要相互论证,而不是断断续续。所以把这一段和前面割裂来看,肯定要解读错误。
网友评论